红二十六军的发展历程-专题研究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专题研究

红二十六军的发展历程

日期:2018-12-20  来源:  点击:22554

 陈玥 

【内容摘要】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简称红二十六军),是在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的领导下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共产党人经过曲折的斗争而组建起来的革命军队。在党中央和陕西省委的领导下,红二十六军经历了成功组建、发展中受挫和编入红十五军团几个重要发展节点,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红二十六军,创建背景,成功组建,发展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10月,清涧起义爆发,揭开了西北地区武装斗争的序幕,之后在关中大地上又相继爆发了渭(南)华(县)起义、旬邑起义等数十次起义和兵暴。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促进了陕甘两省广大地区人民的自觉斗争,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武装斗争骨干,积累了武装斗争经验,为后来创建红二十六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红二十六军创建背景

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由于中国工农红军冲破第二次“围剿”及革命危机逐渐成熟而产生的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向陕西等8省提出了“在某些武装斗争已成熟的农民区域,集中力量发动农民斗争,一直到游击战争”的任务。[1]11月20日,中央又指示中共陕西省委加紧开展农民运动,使农民运动逐步发展到游击战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的轨道上。兵运工作的屡次受挫使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意识到“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2],“搞革命武装,依靠在旧军队里的合法地位招兵买马是不行的,还是要走井冈山的道路”[3]12月5日,陕西省委根据中央的精神结合陕西情况作出了《关于目前陕西党的中心工作的决议》。《决议》中指出,各级党组织要集中力量领导农民斗争,积极准备发展游击战争。依据中央及省委精神及指示,1932年1月,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县北的月明原柴桥子正式成立,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杨重远任参谋长。全军300余人,分两个支队和一个警卫队。西北反帝同盟军成立不久,1月20日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其开始执行游击战争任务,向渭北一带游击,并要求要同农民斗争相结合。2月12日,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三嘉原锦章村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李杰夫任政委,杨重远任参谋长,下辖4个大队。陕甘游击队成立后依据省委指示,立即南下向渭北的三原、富平、蒲城、耀县一带游击。之后陕甘游击队以寺原村为活动中心,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开辟陕甘革命根据地。

二、红二十六军成功组建 

    (一)中共中央关于创造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区的任务和方针的提出。早在193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在《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在积极地开展当地的游击运动中创立新的红军的队伍及陕甘边苏维埃的任务”[4], 并指出,“为了实现上面的任务,首先应该从现在的游击队选拔中坚队伍编成为经常的正式红军,这是丝毫不能延缓的最迫切的任务。”[5] 在《决议》中,中共中央还提出了创造陕甘边正式红军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主要包括五项内容:第一,创造和扩大红军主力,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第二,创造巩固的苏区,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为主力红军创造巩固的后方基地;第三,进一步开展游击战争,广泛地组建游击队,以广 泛的游击活动配合和支援主力红军的行动;第四,进一步开展瓦解敌军的工作,配合主力红军的武装斗争的开展;第五,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壮大党的队伍。同时建立和健全各种群众组织,充分保障主力红军和游击队建设的顺利开展。该《决议》是党为陕甘边以至西北地区红军建设和苏区政权建设制定的一个纲领性文献,它分析了西北地区革命形势的特点 ,规定了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进行红军建设和根据地建设的根本任务。它对于创造和巩固主力红军和游击队,对陕甘边新苏区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这个决议精神的指导下,陕甘边党和红军及苏区群众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创造红二十六军和照金苏区的英勇斗争中。

    (二)红二十六军的成立。1932年12月上旬,中共陕西省委派新改任省委常委的杜衡负责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中旬,刘志丹、谢子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队南下陕西耀县照金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当部队到达陕西淳化县境内时,陕西省委指示陕甘边游击队开赴宜君转角镇休整待命,准备改编为红二十六军。20日,杜衡在宜君杨家店子(今属旬邑)召开党员会议,宣布省委关于改编陕甘游击队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的决定,及杜衡任军政委的任命。会上,刘志丹、谢子长等被指责为执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刘志丹、谢子长、闫红彦、杨重远等被“开除”出部队。后来在广大干部、战士的要求下,刘志丹、杨重远得以继续留在部队工作。22日,陕甘游击队召开了党员大会和军人大会,会上推选王世泰为团长。1932年12月24日,红二十六军在宜君县转角镇举行改编授旗仪式,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二团,杜衡兼任团政委(后汪锋代之),王世泰任团长,郑毅任参谋长,刘志丹任政治处处长,杨重远任参谋处处长。红二团下辖骑兵连、步兵连和少年先锋队,共计200余人。红二团成立后,坚决执行陕西省委的指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之后,红二十六军又以创造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为任务,与渭北游击队协同作战,开辟了红军新的游击区域,巩固了照金苏区外围。到1933年秋,陕甘边根据地照金中心区域已横跨耀县、淳化、旬邑、宜君4县边界,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

   (三)红二十六军在发展中受挫。在红二十六军和苏区军民浴血奋战的关键时刻,1933年6月17日,杜衡在照金北梁召开边区党、政、军领导人联席会议,并主张红二十六军离开照金,南下渭华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杜衡不顾省委、边区特委及三原中心县委的反对,率领红二十六军强行南下,红二十六军渡过渭河后,陷入敌军重围,最终惨败,仅少数余部突围。8月14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陈家坡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会上成立了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这次会议为重建红二十六军奠定了基础。同年 11 月,在包家寨召开的联席会议上,会议决定:撤销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尽快组建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建立三路游击区,第一路以安定为中心,第二路以南梁为中心,第三路以照金为中心;建立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1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合水县莲花寺村正式恢复,并成立了第四十二师,师长王泰吉(后刘志丹代)、政治委员高岗(后杨森代),全军共 500余人。部队征编后,展开了杨家店子、荔园堡、城壕川口等战斗,拔掉了敌人的一些据点,为建立南梁苏区奠定了基础。

红二十六军的南下失败和照金苏区的损失殆尽,使陕甘边革命斗争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在极为险峻的形势下,以刘志丹为代表人的共产党人力挽狂澜,在包家寨会议上算清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定了恢复二十六军,创造南梁革命根据地的一系列正确的行动方针和策略,在危难当中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为开创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恢复并壮大主力红军,开创游击战争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包家寨会议后,陕甘边红军二十六军在合水县的莲花寺恢复成立。此后,主力红军、地方游击队在开创和保卫南梁根据地的战斗中不断发展和壮大。从此,陕甘边红二十六军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三、红二十六军的发展

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成立后回到南梁,广泛开展群众工作,不断得到地方游击队的补充,使自身发展壮大。1934年1月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二路、第三路游击总指挥部相继成立。第二路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杨琪,政委高岗(后惠子俊接任),下辖庆阳、合水、保安、安塞、庆北、定边、华池、环县等游击队和保卫队;第三路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张明吾(后王安民、陈国栋接任),政委黄子文(后张仲良、张邦英接任),下辖直属特务队、正宁四支队(平子游击队)、正宁五支队、八支队、十六支队(回民游击队)、宁县三支队、一支队及淳耀、中宜、富甘、旬邑等游击队。根据地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1934年2月,国民党调集万余兵力兵分八路,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陕甘边红军主力、游击队和赤卫队在刘志丹的领导下紧密配合作战,采取外线作战方针,历时三个月解放了十多座县城,共歼敌3000多人,巩固并扩大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次反围剿的胜利为之后正式创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奠定了坚实的武装基础。

1934年7月,中共陕甘边特委提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南梁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创造条件转变临时政权为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扩建红军。11月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堡召开后,红四十二师又组建了第一团,陈国栋任团长,张仲良任政委,全团有200余人;11月,在南梁闫家洼子组建了红四十二师第二团,团长刘景范,政委胡彦英,全团有180余人;同月,黄龙山的地方武装郭宝珊营在庆阳宣布起义,投奔南梁,被改编为抗日义勇军,由红四十二师指挥,郭宝珊任司令,任浪花任政委。

1935年2月,陕甘宁晋四省国民党军,调集四万余人兵力,向陕甘、陕北根据第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为粉碎敌人的这次围剿,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主力北上陕北上。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安定县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会上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并成立前敌总指挥部。5月,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主力胜利会师,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高岗任政委。1935年9月,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与长征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平镇的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在历时5个月战斗中,红十五军团相继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等6座县城,将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形成了涉及18个县域,2.3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成为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红二十六军从创建到编入红15军团,独立奋战两年零九个月,大小战斗约500余次,毙伤俘敌10000余人,缴长短枪6000余支,轻重机枪150余挺,迫击炮18门,以小的代价换取了胜利。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相继开辟了以照金和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会同红27军,粉碎了敌人的数次“围剿”,将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红二十六军从成功建立到开展武装斗争,为西北革命根据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军事骨干,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文作者  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科副科长)

注释及参考文献:

[1]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第4页

  [2]习仲勋:《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摘自《人民日报》1979年10月16日

[3]贺晋年:《回忆子长同志》,摘自《革命英烈》1982年第1期  

[4][5]《中央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1932年4月20日),陕西省档案馆4号目录,1932年13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