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抗战干部的摇篮——安吴青训班

日期:2016-08-07  来源:  点击:8569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为适应抗战需要和广大爱国青年的要求,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的名义,在陕西泾阳县云阳镇的安吴堡举办了闻名中外的战时青年训练班。陕西乃至全国有志抗日的青年和海外华侨青年,纷纷投奔安吴堡,踊跃参加青训班,经过短期的学习和培训,奔赴抗日前线和敌后根据地,赢得了全国上下的赞许。

19379月下旬,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长、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主任冯文彬,受党中央派遣到泾阳县云阳镇参加安置从国民党监狱获释人员的工作。事后,中共陕西省委贾拓夫等负责人与冯文彬商定,拟对西安事变前后西安青年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大批积极分子进行战时军事、政治的训练,以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

19371011日,青训班在泾阳县斗口农场正式开班,全称“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冯文彬担任班主任兼教员,有学员150余人,培训时间半个月,主要讲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知识、抗日军事常识和青年群众工作。第二期于11月迁到云阳镇开学,有学员200余人,学习时间20天。由于工作出色,

重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出发,指示青训班要敞开大门、来者不拒,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同时令中央有关方面从干部力量和物资供给上给予大力支持,并选派了一批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和具有理论水平的干部到青训班工作。在中央和毛主席的关怀下,从第三期起,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即从训练陕西青年积极分子转向全国广大爱国青年。许多外省爱国青年来校参加学习,第三期开学时有学员300人左右,临结业时人数超过500人。19381月,由于校舍紧张,青训班从云阳镇迁至安吴堡。

青训班从第四期起,每期结业学员人数超过1000人,培训时间延长到1个月。19384月,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改名为战时青年训练班,发展进入鼎盛时期。5月,中共中央成立了青年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对青年运动的领导。之后,青年委员会、西北青救会的机关也由延安迁至泾阳安吴堡,以青训班为基地,努力推动抗日青年运动的发展。至年底青训班连续举办了10期,招收训练青年上万名,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毕业学员到陕北公学和抗大继续深造,少数被分配到抗日民众团体从事抗日救亡的组织和宣传工作。

19389月至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期间举行的全国党的青年工作人员会议,一致主张将战时青年训练班改为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担负起训练中、高级青年干部的任务。但1939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国民党顽固派即掀起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同时加紧了挤垮安吴青训班的步骤,给投奔安吴青训班的青年设置重重障碍。因此,青训班学员大为减少。鉴于这一情况,青训班从实际出发,不再按期招生,将现有学员编为若干大队,分预科和本科两个阶段,并组成六个战地工作团(对外统称西北青救会战地工作团),分赴晋东南和晋察冀战区发动民众抗日,开展青年运动。

1939年下半年,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高潮愈演愈烈,形势越来越险恶,青训班不得不中断正规化训练青年干部的计划。8月,青训班将主力并入华北联大,仅留下少量学员和工作人员就地坚持训练。1940413日,中共中央通知安吴青训班撤离泾阳,300余名学员和工作人员在代理班主任朱致平等带领下,于5月初回延安转入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陈云任校长,冯文彬任副校长)继续学习。

安吴青训班在泾阳的两年半时间里,共办班14期,组建连队127个,培训学员1.2万多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始至终正确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实施抗日教育方针,向学员传授马列主义革命理论;将不同的培训对象分编为研究班、妇女连、佛教连等连队、班组,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进行唯物史观和认识观教育;实施以野营训练、组织民众抗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设立地方工作科,组织学员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深入农村、集市搞社会调查,演抗日戏,唱革命歌,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

19385月,青训班学员到泾阳县开展宣传。白天,学员们在街头大唱抗日救亡歌曲、演活报剧、独幕剧,揭露和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晚上,在姚家巷小学指导学生排练抗日文艺节目,并协助姚家巷小学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促进了泾阳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随后又将云阳小学的少先队改为儿童团,成立了云阳小学青年救国会,并在安吴堡周围各村成立青年救国会和抗敌后援会农民支会等组织。青训班学员在向三原、淳化、耀县等地演习行军时,沿途与各地党政机关和驻军伤员及群众举行联欢,高唱《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歌曲,写标语、作演讲,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号召人民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卫家乡,掀起了抗日救亡活动的热潮。

1939年间,为克服经济上的困难,青训班组织学员开展垦荒生产运动。350多名学员组成生产远征队到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赤水县亮马台山区垦荒800亩;在学校驻地的嵯峨山开荒80亩,种植谷子、土豆、蔬菜等,建起了青年农场,开办了豆腐作坊,购置了4台织布机和1台缝纫机,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青训班还多次组织学员帮助驻地群众修路、干农活。两年里,青训班先后4次出动2000多人帮助驻地群众收割小麦470亩、扁豆51亩;训练民众并发展党员,先后建立起4个农村党支部,与群众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群众都说:青训班好得很,真心帮助老百姓。1939年青训班撤离时,由于夜间急行军,几个女学员便将子女托给当地群众抚养,直至全国解放后才母子团聚。这些青训班与驻地群众间的感人事迹至今仍在当地广为传颂。

安吴青训班以其正确的思想路线与灵活的工作方法,成为了一所抗日青年的革命熔炉,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纪律、有专长、能战斗的抗日将士,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谱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辉篇章。正如毛主席在1939105日为纪念安吴青训班创办两周年的题词中所说的那样:“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

安吴青训班在中国青年运动中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

冯文彬和安吴青训班部分工作人员在一起。

右前:冯文彬,左前:刘瑞龙。

1938年1月,西安民先队在安吴堡举办“冬令营”时,青训班副主任胡

乔木(右起第三人)与部分干部合影

1938年8月,青训班名誉班主任朱德总司令为学员作报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