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革命旧址
1938年8月,青训班名誉班主任朱德总司令为青训班学员作报告。
在辽阔的渭北大地上,有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村落——安吴堡(今泾阳县安吴镇安吴村)。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由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领导创办的“安吴战时青年训练班”便坐落于此。
安吴青训班,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号建立的战时训练班。它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爱国抗日”“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把各族各界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吸引到身边,以短期的训练,使之受到马列主义科学的启蒙教育,树立起为人民、为祖国而献身的革命人生观。
彼时,无数热血青年聚集嵯峨山麓,安吴堡、柏树林留下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印迹,1.2万名唱着《安吴青训班班歌》的青年从这里奔赴全国各地,为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爱国青年齐聚安吴堡
“火车在中原大地的原野上奔驰,一路上经常遭到日机袭扰……我在火车上向北方凝视,不时还听到远方有零星的炮声,祖国北方的同胞姐妹正遭受倭寇的蹂躏。”原安吴青训班学员、后出任贵州大学校长的黄辅忠在回忆自己怀着对革命的向往、冒着炮火一路从贵州辗转抵达安吴堡的情形时说。
1937年9月下旬,中共陕西省委贾拓夫等负责人与中央青年部部长、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主任冯文彬向中央倡议筹备训练班,拟对西安事变前后西安青年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大批积极分子进行战时军事、政治的训练,以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1937年10月11日,青训班在泾阳县斗口农场正式开班,全称“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冯文彬担任班主任兼教员,有学员150余人,主要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知识、抗日军事常识和青年群众工作知识。第二期青训班迁到了云阳镇,有学员200余人,学习时间20天,由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宣传部部长胡乔木担任副主任。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关怀下,从第三期起,青训班的训练对象从陕西青年积极分子扩大到全国广大的爱国青年。许多外省爱国青年来校参加学习,学员人数增加到300人左右,结业时学员超过500人。
1938年1月,由于校舍紧张,青训班从云阳镇迁至安吴。安吴堡吴氏庄园房屋较多,能够解决学员的学习生活需要。到第四期青训班开学时,学员遍及全国大多数省区,当期总人数超过了1000人,最多时近2000人。这些学员有的是敌人铁蹄之下和沦陷区逃出来的青年,有的是从遥远的异国他乡归来的爱国华侨,有的是工人、农民、店员、小贩,还有艺术家、工程师、留学生、军官、士兵……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从五湖四海齐集于安吴堡,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学习和斗争生活。由于学员人数增多,教师缺乏,经冯文彬汇报毛泽东,中央研究决定扩大青训班规模,并指示抗大教育长罗瑞卿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中央党校选派一批政治坚定、有文化、理论水平高的得力干部到青训班任职。从第四期开始,青训班每期结业学员人数均超过1000人,培训时间延长到一个月。
1938年4月,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改名为“战时青年训练班”,发展进入鼎盛时期。5月,中共中央成立了青年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对青年运动的领导。之后,青年委员会、西北青救会的机关也由延安迁至泾阳安吴堡,以青训班为基地,努力推动抗日青年运动的发展。至年底,青训班连续举办了十期,招收训练青年上万名。安吴青训班开办期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等老一辈革命家都给予高度的评价和无尽的关怀。朱德总司令不仅担任了青训班的名誉班主任,还于1938年8月亲临安吴堡视察,为全体学员作了《抗战形势》的报告,并挥毫题词“学好本领上前线”,激励全体学员。
蓝天为帐山做墙
“堡子东北有一大片常青的松柏树林,就在这些松柏树下的空地上,青训班的学员经常开大会、上大课,听领导报告,真是得天独厚的‘露天大课堂’。”黄辅忠回忆在青训班的日子时写道。
“露天大课堂”有两大优点:一是面积足够大,可以同时容纳千余人上课;二是茂密的松柏树形成一个天然的防空掩体,能躲避敌机的侦察与轰炸。有一句话对当时学习的描述十分贴切:“柏树林,好课堂,蓝天为帐山做墙,学为抗日,熔炉炼纯钢。”学员们接受的抗战基本理论(社会科学、三民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常识(操作动作、武器使用、步兵战术、游击战斗)及时事问题、国际政治、国内形势、抗战中战略战术的新问题等教育,有不少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安吴青训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向学员传授马列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抗战的路线、方针、政策;实施以野营训练、下乡宣传、组织民众抗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将不同的培训对象分编为研究班、妇女连等连队、班组,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进行唯物史观和认识观教育;组织学员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深入农村、集市搞社会调查,演抗日戏、唱革命歌,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主张。
在学校的倡导下,学员们平时除了学习外,还经常到泾阳县开展宣传,他们白天在街头进行救亡宣传,写标语、作演讲揭露日寇罪行,号召群众为抗战出钱出力;晚上在姚家巷小学指导学生排练抗日文艺节目,并协助姚家巷小学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随后又将云阳小学的少先队改为儿童团,成立了云阳小学青年救国会,并在安吴堡周围各村成立青年救国会和抗敌后援会农民支会等组织,掀起了抗日救亡活动的高潮。中国民主同盟会早期领导人李公朴评价安吴青训班说:“它是在一个最艰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而现在又为一般热血青年万分踊跃地参加。”
1938年9月至11月,按照全国党的青年工作人员会议主张,青训班改名为“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开始担负中、高级青年干部的训练。1939年间,为克服经济上的困难,青训班组织学员开展垦荒生产运动,在淳化县亮马台山区垦荒800亩、在学校驻地的嵯峨山开荒80亩种植了谷子、土豆、蔬菜等,还建起了青年农场、开办了豆腐作坊、购置了四台织布机和一台缝纫机,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青训班还多次组织学员帮助驻地群众修路、种地、收割小麦、扁豆;训练民众并发展党员,先后建立起四个农村党支部,与群众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群众都说:“青训班好得很,真心帮助老百姓。”青训班撤离时,由于夜间急行军,几个女学员便将子女托给当地群众抚养,直至全国解放后才母子团聚,这些青训班与驻地群众间的感人事迹至今仍在当地广为传颂。
青运史上的丰碑
1939年1月,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青训班不能再按期招生。鉴于这一情况,青训班从实际出发,将现有学员编为若干大队,分预科和本科两个阶段,并组成六个战地工作团(对外统称西北青救会战地工作团),分赴晋东南和晋察冀战区发动民众抗日,开展青年运动。8月,青训班将主力并入华北联大,仅留下少量学员和工作人员就地坚持训练。1940年4月13日,遵照中共中央通知,安吴青训班300余名学员和工作人员在代理班主任朱致平等带领下撤离泾阳,于5月初回延安转入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继续学习。
安吴青训班在泾阳的两年半时间里,共办班14期,组建连队127个,培训学员1.2万余名。这些学员毕业后,或被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共中央组织部的训练班继续学习;或被派往国民党友军以及抗日民众团体,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或被派到敌后抗日根据地或抗战前线,直接投身抗日战场,在各条战线上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但无论在哪里,他们都始终牢记着结业证上胡乔木所写的寄语,“聚在这儿我们上了生命的第一课,再会吧,我们到战场上去上第二课。我们将亲见祖国在血里得到自由,我们将在灿烂的乐园里上第三课。”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安吴青训班的风采。
安吴青训班在中国青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谱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辉篇章。正如毛泽东在1939年10月5日为纪念安吴青训班创办两周年的题词中所说的那样:“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宝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但青年同志的自然的缺点是缺乏经验,而革命经验是必要亲身参加革命斗争,最下层工作做起,切实的不带一点虚伪的。经过若干年之后,经验就属于没有经验的人们了!”(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