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专题研究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的习仲勋

日期:2016-12-15  来源:  点击:11733

—以关中分区革命实践为例浅论习仲勋的革命精神


习仲勋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缔造者和开拓者。他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高尚品格,集中体现在他领导关中分区军民建设边区、保卫边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伟大实践中。19361月,习仲勋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党团书记。同年6月,随红军西征,任中共环县县委书记。9月,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二赴关中,主政关中分区,守卫陕甘宁边区南大门,先后担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分区专员、分区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员、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执委等,直到194212月离开关中分区,长达7年时间。在此期间,习仲勋同志领导关中分区党政军民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党的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数次反共磨擦和军事进攻,发展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保卫了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党中央,支持了长期抗战。在19431月西北局高干会上,毛泽东为习仲勋同志亲笔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习仲勋同志的革命精神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信念坚定、勇于探索的革命精神

1935年9月,西北革命根据地发生错误肃反,习仲勋等党、政、军领导干部被错误肃反的执行者逮捕关押,200多人被错杀,身陷囹圄的习仲勋以莫须有的罪名受到刑讯逼供和残酷折磨,准备活埋他们的土坑已挖好。危难之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长征到达陕北,及时制止和纠正了错误肃反,释放了习仲勋等100多位被关押的同志,挽救了西北的党组织和西北革命。由于当时形势和条件的限制,肃反执行者的错误没有得到及时彻底纠正,习仲勋等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以坚定的信念、高昂的斗志、愉快地接受了党组织的安排,临危受命,二下关中分区,在极其艰难困苦的形势下,坚持关中游击战争,开辟新区,担负起创建、巩固、发展关中分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神圣使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充分彰显了他坚强的党性和崇高的精神风范。

习仲勋同志21岁担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和刘志丹、谢子长等共产党人一道屡挫弥坚、艰苦探索,创建和发展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显示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卓越的领导才能。鉴此,中共中央派遣他两赴关中分区,守卫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在坚守关中分区的七年间,习仲勋同志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在当时民族矛盾日益加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的形势下,紧密结合关中分区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新举措:正确划分边区和友区的界限;坚持化敌为友,积极争取分区周围包括国民党民团头子、地主豪绅、哥老会等各方面力量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加强友区群众工作,将一切赞同抗日救国的人们团结在抗日救国会的组织下,以实现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等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为边区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建设环境,为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提供了巩固的后方基地。

二、求真务实、善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1937年7月至194212月,习仲勋领导关中分区

各县进行了民主普选运动和“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对于这个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创举,习仲勋从关中分区的实际出发,积极实践创新,不断摸索分区民主政权建设的新途径。在普选实践中,习仲勋领导各县在普遍、直接、平等和不记名投票的原则下,充分发动群众,结合分区群众文化程度低又参差不齐、居住分散等实际情况,在选举过程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办法:识字者采用选票法;识字不多者采用画圈、划杠、点洞法;不识字者采用投豆法、烙票法、举手法;交通不便者采用挨门串户送票法等等,大大提高了选民参选比例,使分区19377月的第一次普选选民参选率达到了70%,1941年春季的第二次普选选民参选率达到了80%,使分区民主普选运动一次比一次更好、更成功。

在开展“三三制”民主普选运动中,习仲勋注重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首先从宣传教育入手,耐心细致地做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在分区开展选举试点,总结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后,在全分区普遍推广实施。经过1941年下半年的“三三制”民主选举,由于共产党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关中分区的县、乡政权内,共产党员在县议员和政府委员中占50%强,在乡议员和政府委员中占30%强,选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1942年春夏,习仲勋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在各县参议会中共产党员超过三分之一的,自动辞职退出,由其他党派或无党派候补议员补充的指示精神,更加扎实有效地引导干部群众以民族大义为重,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三制”民主政权政策。分区各县及时召开参议会,对县、乡参议员和政府委员作了调整和补充,在这次改选中,习仲勋特别注意吸收一些地方有影响、有威望的知名人士、社会贤达和开明绅士进入各级政权机关,先后将新正县雷庄村的老中医张治平、旬邑县著名隐士萧芝葆、赤水县国民党党员李景熙等选聘为关中分区参议员,发挥他们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积极作用。经过习仲勋辛勤工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1942年年底,关中分区县乡两级参议会和政府委员都达到了“三三制”的要求,从而在关中分区自下而上建立起了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共产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民主政权,使关中分区较好地适应了抗日战争和民主政权建设的有机结合,成为名副其实的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

    三、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在建设边区的过程中,习仲勋不畏艰难,呕心沥血。分区建立之初,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习仲勋领导分区党政军民采取了休养生息、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方针。在关中分区积极推行土地改革,大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他紧密结合关中分区的实际,在进行了土地革命的区域,领导分区各机关全面完成了土地登记确定地权工作,保障了农民地权,捍卫了土地革命成果。在未经过土地革命的地区,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热情、改善农民生活,适当照顾地主利益并确保其地权,实行了既减租减息又交租交息的政策,保护和发展了分区的生产力,有效调节了各阶级利益关系,使根据地军民有饭吃、有衣穿,形成了安定祥和的局面。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分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克服分区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减轻人民负担,支持长期抗战,习仲勋领导分区军民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制定和实施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一系列政策措施:开荒拓耕、安置移难民、发展劳动互助组织、开办义仓、改造二流子、开展劳模运动等等,使分区初步实现了丰衣足食、有效支持战争的目标。

习仲勋非常重视分区群众文化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他把分区的文化教育和生产运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使分区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习仲勋主政关中分区六年间,分区完小由零发展到9所,学生400多名;初小由170所增加到243所,学生达到7000余名。社会教育效果显著,扫盲班、识字班、冬学遍布城乡。中等教育从无到有。1940年前后,面对分区无一中等学校的实际,习仲勋在战事频仍,公务繁忙之时,以极大的热情为分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19403月,他支持筹建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在战火中坚持办学的二师,从建立到全国解放前夕,历经六次搬迁七次建校,行程数千里,为革命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在当时十分险恶的战争环境下,从二师校址的选择、师生吃穿住行用的解决以及国民党军封锁、包围和不断侵扰中学校的搬迁等等,习仲勋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心系百姓、执政为民的公仆精神

作为关中分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人,习仲勋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被毛泽东赞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分区建立之初,新正县青村农民姚宪章因本村村民姚宗弟的祖坟埋在他家的地里为由,要求姚宗弟予以赔偿。两人商讨未果后,姚宪章砍倒了姚宗弟的一棵树欲让其作为补偿,姚宗弟因此将姚宪章告到了政府。不久,分区专员霍维德签署了一份传唤被告姚宪章的传票,但一直未得到处理。习仲勋担任分区专员和新正县县长后,他深知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以及处理好土地纠纷关乎民心和农村稳定,很快对此纠纷进行了公正判决,使双方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之后,分区百姓一有疑难和纠纷就会说“找习专员评理去!”对于关中部队急于生产滥伐公树和群众私树的问题,习仲勋非常担忧。19404月,习仲勋以分区专员名义就保护群众林木问题致信陕甘宁边区政府予以制止。其为民、爱民之心可见一斑。

    习仲勋经常深入农村,走村窜户,访贫问苦,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体察人民群众疾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他发现和推广创办义仓的为民之举,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增强了分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千方百计安置进入分区的移难民,组织他们开荒种地、发展生产,有效地解决了移难民的生计问题;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的冷暖疾苦,倡导改造二流子,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充分享受到分区自由、民主、幸福的新生活。194210月,西北局高干会议期间党组织对习仲勋作的鉴定中这样写道:“习仲勋是从群众中生长起来的,而且与群众保持着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其中提到他在关中时期“他很懂得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他是站在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来解决群众的问题,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设身处地替他们设想,设想怎样是对的,尤其设想怎样对群众有好处,而没有丝毫的主观主义气味。因之,群众信任他,把他看做是自己人”。最后写道:“由于这一切,使得习仲勋同志成为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

习仲勋同志在关中分区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中彰显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创造和发扬的一系列伟大精神的精彩华章,是留给咸阳人民和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发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努力学习习仲勋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习习仲勋同志的革命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创建关中分区的伟大斗争中,以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经受挫折而又奋起、历经生死考验而不动摇,就是因为他们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崇高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保持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贡献力量。

学习习仲勋同志的革命精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习仲勋同志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被毛泽东称赞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党的利益在第一位”。正是因为他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才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使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学习习仲勋同志的革命精神,增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勇气。以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善于把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同关中分区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卓有成效地制定和实施了适合关中分区客观实际的一系列发展经济、保障民生、民主政治、统一战线以及灵活机动、“有理、有利、有节”的反磨擦斗争的政策和策略,为建设边区、保卫边区、支持长期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所未有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板和答案,而且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我们要不断增强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勇气,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中国方案”、创造“中国奇迹”贡献力量。

学习习仲勋同志的革命精神,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质,是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基。以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财政经济极其困难的环境下,积极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与党政军民一道开荒拓耕,种粮种菜,纺线织布,挖窑修桥等,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巩固了抗日战略总后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全面从严治党和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武器和精神力量,我们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从中汲取矢志奋斗的力量,做到“心中有戒”“严守规矩”,永不懈怠,廉洁自律,勤奋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陈 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