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爱国进步人士杨本荣

日期:2023-12-07  来源:咸阳日报  点击:1973

杨本荣(?—1980年),生于彬县(今彬州市)龙高莫寺村(1953年该地划归淳化县胡家庙乡),曾在西安成德中学读书,年轻时就接受新事物,宣传进步思想,并给村里私塾学校学生教唱《打倒列强》等革命歌曲。

1931年到1936年,他在龙高民团当差,后任联保主任。七七事变后,杨本荣忧心国事,目睹国民党地方政权抓壮丁、乱收税、胡摊派,他不忍做这些伤天害理的事情,便愤然辞职返回家中务农。此时莫寺村属陕甘宁边区丰泉区(今旬邑县土桥镇一带)管辖,是抗日革命根据地。边区政府赠给其一份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通过学习他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有了深刻认识。1941年春,边区政府进行第二届选举,他被选为县、区两级参议员和县政协委员,主管教育工作。当时边区民主政府的组成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进步人士各占三分之一,他代表进步人士参与赤水县的领导工作。

1941年11月,延安召开边区参议会议,杨本荣作为赤水县代表跟随关中分区代表团赴延安开会。那时赴延安走的是崎岖山路,延安富县还有国民党的盘查刁难,但杨本荣一路兴奋,谈笑风生。到延安后,他目睹边区团结、民主、进步的大好形势,感慨万千,赋诗一首,刊载于《解放日报》。原诗如下:秋风落叶日光寒,身膺代表赴延安。人多马少交换乘,道路崎岖不平凡。政体实行三三制,国体实行民主权。泽既东方庶民首,德望边城林祖涵。

会议期间,毛主席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主席等领导人亲切接见全体人员。杨本荣从延安归来声望大增,但敌人却视他为眼中钉。1943年7月,他到土桥赶集时被国民党驻军绑架,杨本荣对此行径提出抗议。随后《解放日报》揭露了这一罪行,国民党惧怕承担破坏抗战的罪名,将其释放,但敌人却将他家洗劫一空。在杨本荣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党组织安排其打入国民党彬县草料场,给边区提供军事情报。

1949年7月,杨本荣任宝鸡分区土改委员会委员,领导土地革命。1956年10月到1958年12月,担任彬县副县长。1959年6月,政协彬县委员会成立后,他连续三届当选为副主席。1980年5月杨本荣因病逝世。(彬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王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