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口述回忆

一张借据:58 年后兑现的承诺

日期:2023-09-01  来源:  点击:5498

1994 年 12月,甘肃省正宁县农民穆长青拿着一张58 年前的借据,来到了正宁县人民政府。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借据,它的借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其内容是这样写的:

穆平辉先生:

本军此次驻扎正宁一带,整理训练,需要粮食,在本军军费未能到以前,决向先生借粮二十六石,将来按时价由本军政府负责归还。抗日胜利之礼。

人民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 邓小平

正宁县县长

二月二十九日

这张借据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红军故事。

1936 年 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奉命南下策应“西安事变”,后从关中北上返回陕甘边地区。1937 年 2月,进驻关中特区新正县(今旬邑县)一带。当时,陕甘边界地区连年遭受兵荒马乱,百姓早已谈兵色变,听说村里又来了一拔军队,群众纷纷举家逃进山林躲藏。部队进驻后,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邓小平多次重申部队纪律,严格要求全体指战员露天宿营,不准占用群众一草一木。同时,积极派人张贴告示,宣传红军纪律,动员逃走的群众尽早回家正常生活。老百姓见红军官兵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军纪严明,心中的恐惧和疑虑也就消除了,逃走的人也渐渐回来了,还腾出房子、窑洞让红军来住。

看到红军深得群众拥护,国民党反动派很不安,千方百计搞破坏,致使部队粮草供应严重不足。为了解决困难,军团政治部通过地下党组织发动群众捐助军粮,并“约法三章”:群众捐粮全凭自愿,有余粮的多捐,没余粮的不捐;不搞摊派,绝不动用群众的口粮。还与民众约定,捐助的军粮将来按时价予以偿还,并设立粮库,派专人过秤管理,详细登记捐粮人的姓名、住址和捐助数目,并一一打收条。老百姓知道红军是抗日救国、纪律严明的队伍,纷纷慷慨解囊,自愿地将家中粮食捐给部队以解燃眉之急。正宁进步人士穆平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捐粮共计 13000 斤,即使在物质富裕的今天这也不是个小数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红一军团离开后,在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很多人都遗忘了借据,只有穆平辉老先生小心翼翼地将它藏在自家墙缝里,珍藏起来。

穆平辉去世后,这张借据传到了其子穆长青的手里,一直作为家中的纪念物件收藏。上世纪 80 年代,中央民政部、财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下达文件,归还抗战时期借粮。穆长青主动提出免去 1937 年至 1949 年国家困难时期的 12 年利息,以表达穆家人对党的拥护,对革命的支持。1994 年 12 月,甘肃省财政厅按照有关规定支付穆长青借粮款本息共计80680.60 元。这笔借粮款的计算方法为:26 石小麦折合 6500 公斤,每公斤时价 1.40 元,折价 9100元。折价粮款按银行存款八年到期利率 17.1% 计付利息,从 1948 年人民银行成立算起,46 年共计利息 71580.60 元。

一张借据,历经半个多世纪漫长的岁月,承载着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透过这张借据,我们感受到了红军严明的军纪,也看到了党和人民军队铭记百姓恩情、与群众心贴心的深情,这正是党最终走向胜利的根基。(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