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事件

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习仲勋

日期:2021-09-09  来源:三秦红色地标(咸阳卷)  点击:20143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是从陕西成长、成熟和走进西北局、走进党中央的领导干部,在他早年投身革命、开展兵运工作、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主政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的革命生涯中,无论大事小事,他都模范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平易近人的姿态,较高的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和领导魄力,取得不平凡的成就。1936 年至 1942 年, 在主政关中分区长达六七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密切联系群众,注重调查研究,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毛主席称赞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1948 年在中共中央调他担任西北局书记时,毛主席称赞他“如今已‘炉火纯青’了”。在主政关中时期的革命实践中,他的精神风范、人格魅力给人心灵上以强烈的震撼,所体现出崇高的革命品质、爱民情怀和革命精神,坚定的群众立场,真诚的群众情结、敢于向群众负责的精神,是习老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惜。

百折不回,“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1936 年 9 月,习仲勋经历了西北错误“肃反”的残酷折磨,他和刘志丹等一大批领导干部被王明路线的执行者关押。在性命攸关的时刻, 党中央和毛主席到达陕北,他们才得以释放平反。习仲勋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毅然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以坚定的革命信念,顾全大局、临危受命, 肩负起领导创建关中分区的光荣使命,重返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极为艰苦、革命斗争极为复杂的关中开展分区的建立和发展、巩固工作,在这里守卫边区南大门长达六年时间。关中分区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和前沿阵地,它呈现一个北宽南窄、狭长的囊形地带,三面与国统区接壤, 只有北面与边区相连,1939 年冬至 1941 年,国民党顽固派(胡宗南部) 不断挑起事端、制造磨擦、包围封锁、实行“围剿”。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大规模进犯中,习仲勋领导关中分区军民以坚强的革命斗志,英勇不屈,百折不挠,顽强奋战,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取得了反磨擦、反围剿等斗争的胜利,保卫了分区和陕甘宁边区。

关中分区正式成立后,习仲勋决心努力开创分区工作新局面,尽最大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为人民谋利益。他带领分区人民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位的建设,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施了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安置移难民、创办义仓等一系列政策,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赢得了分区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因为成绩突出,1943 年 1 月在西北局高干会上,毛主席亲笔为习仲勋题写了:“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予以表彰。

勇于探索,一心为群众谋福利

在关中分区的创建和发展历程中,以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勇于实践、勇于探索,把党的理论和正确路线同关中分区实际相结合, 从关中分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斗争实际出发,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关中地域特色的新举措。其中许多做法在边区都属首创,得到边区领导的赞扬和推广。针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民主普选运动和“三三制”政权建设,探索了分区民主政权建设的新途径; 针对不同区域,实施了土地分配和减租减息政策;在反磨擦斗争中习仲勋致信国民党保安团长尤奉山,晓以民族大义使其支持抗战,积极争取分区周围地主豪绅、哥老会等各方面力量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化敌为友, 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边区赢得了和平建设环境,为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提供了巩固的后方基地。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挑衅和经济封锁,以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关中分区军民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切实贯彻农业第一、工业第二、商业第三和建立发展手工业和小型工商业等经济政策,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机关、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荒耕种、挖窑修路,先后修建了红军医院、被服厂、修械厂和仓库、工字房大礼堂等,使分区初步实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开展了劳模运动,支持推广劳模张清益办义仓、开义田的创新做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组织等;组织带领广大军民采用人拉肩扛、采石修建的马栏七孔桥,成为当时全国各地仁人志士和军用物资前往延安的重要通道;发展完小教育和中等教育,开办冬学、夜校、识字班等社会教育,创办《关中报》,发展群众文艺等。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分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全面发展,一个民主、模范的新关中初具雏形。至 1942 年底习仲勋调离关中时,关中分区已成为一个政治开明、风清气正、丰衣足食、欣欣向荣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以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关中分区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分区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把切身利益与分区的巩固和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在分区党政军领导下,积极参加各项建设,大力支援革命战争, 成为关中分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从而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对于习仲勋这一时期的工作,时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的王世泰同志于1997 年 4 月曾撰文回忆说:“凡熟悉这段历史的同志, 都为仲勋同志扎实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品德、身先士卒的精神所感动,认为他是搞地方工作的一个典范,为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贡献。” 

心系群众 , 始终视群众如父母

习仲勋最优秀的品格是亲民爱民,最深厚的情怀是做群众的知心人。这种情怀贯穿他人生的始终。主政关中分区期间,他经常告诫自己,“永葆劳动人民本色”“当好西北人民的勤务员”,经常教育同志们“永远不要脱离群众”“要注意言行举止,遵守群众纪律”“最大限度地团结最广大的群众”“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群众,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 他经常深入农村,走村访户,访贫问苦,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体察人民群众疾苦。

1937 年初,时任中共陕甘省委书记的李维汉同志到关中特区指导工作在这里住了近两个月时间,据他后来回忆说:“在我经过的陕甘苏区, 关中是最好的一块苏区”“关中的党是从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布尔什维克的党,有许多群众真正爱戴的领袖,如习仲勋同志、张邦英同志等”。据《陕甘宁边区史纲》一书中记述,习仲勋“视人民群众如父母,始终以炽热的赤子之心为人民群众服务。西北局高干会期间党组织对他的鉴定中所写:‘他很懂得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他是站在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来解决群众的问题,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设身处地地替他们设想,设想怎样才是对的,尤其设想怎样对群众有好处,而没有丝毫的主观主义气味’”。

关中分委驻马家堡时,有一次当地农民马团儿的妻子难产,情况十分危急。习仲勋得知情况后,立即派警卫员庚申请来医生为马妻接生, 使母子转危为安,马团儿一家十分感动,坚持让习仲勋给孩子起了名字。还有一次,当时分委机关的马匹饲养在马家堡一位聋哑人的家中,房东大嫂嫌弃又聋又哑、老实憨厚的丈夫,闹着要离婚。习仲勋了解这一情况后,一边给这对夫妇做调解工作,一方面叮嘱分委机关的饲养员,要注意言行举止,遵守群众纪律,以免影响房东夫妻关系。在新正县龙嘴子回民区发生传染病疫情时,习仲勋十分重视,立即派出专人赶赴延安光华药厂买药,并安排分区有关部门请来医生为回民群众治疗,很快控制住了疫情,挽救了回民群众的生命。还有当时在关中分区广为流传的习仲勋同志“姚氏兄弟公道判决”“易马换担”“借耕牛农具”“十个鸡蛋”等故事,就是他和群众鱼水情深、血肉相连的真实写照。这些无不体现出习仲勋对劳动群众浓浓的爱和深深的情,群众都说: 习书记真是为老百姓操尽了心!

习仲勋同志主政关中时期的革命实践,以及所体现出爱民情怀、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是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的宝贵财富。也由此证明,我们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从曲折走向胜利,从苦难走向辉煌,党的力量之所以能够久经考验而兴旺不衰,是因为党有一大批像习老这样亲民、爱民、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他们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在谱写着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篇章,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当前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习仲勋同志心系群众,始终视人民如父母;百折不回,“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勇于探索,一心为群众谋福利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本色,时刻根植于劳动人民之中,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设和谐文明新咸阳而努力奋斗。(卢聪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