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为老百姓办报的李敷仁

日期:2016-12-13  来源:  点击:22991



李敷仁,本名蒲咸,改名文会,字敷仁,后以字行。笔名咸贞、护人、富韧、村长、老百姓等,1899年出生,咸阳县北杜镇(今属咸阳市渭城区)人。1920年考入省立第三中学读书。1925年毕业后在陕军何经纬部教导队当文化教员。次年在咸阳县立高等小学任教。这年秋天的一天,李敷仁得知驻军一个副官带兵到农村搜了许多粮食,还绑走了不少老百姓。他便带领学生和农民将粮车拦住,要求将粮食退还给农民。那副官竟以枪威胁,不许拦车。李敷仁奋不顾身,躺在车轮下面,高喊道:“你们碾吧,要拉走粮食,就把我碾死吧!”学生和农民受到鼓舞,群起抗争,那个副官理屈心虚,不得不退还了一些粮食,将被绑的老百姓也放了。李敷仁豁出命来为老百姓办事,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

    1928年,李敷仁经人介绍,至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宣传部做助理干事,兼任党部机关报《中山日报》校对、编辑。在此期间,他受友人指导,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树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为《中山日报》写的《反对芳泽来华》的社论及在《觉悟青年》上发表的《地皮将透的咸阳》等文章,或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或无情揭露军阀、土豪和贪官污吏的卑劣行径,深受读者欢迎。1931年,曾由杨虎城资助赴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后,组织中国学生成立抗日团体革命学生会,担任监察委员,并负责西北的宣传工作。1932年起,先后在凤翔二中、汉中五中、西安女师、固市中学、兴国中学等校任教,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其间,于1937年在西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西安创办了《老百姓》报。

    李敷仁办《老百姓》报就是要把报交给老百姓,使之成为老百姓的喉舌,说老百姓心中要说的话。1938年日寇侵占山西运城后,“潞盐”被封锁,运不到西安,但青盐、川盐来路甚丰,而国民党的盐政黑暗至极,盐商借机囤积居奇,高抬市价,很多老百姓买不起盐。李敷仁为《老百姓》报撰写了《我们不能吃没有盐的饭》的社论,为老百姓说话,并提出了解决食盐供应的四条办法,迫使盐务局不得不稍改盐政,降低盐价。老百姓从中获益不浅,无不将《老百姓》报看成是自己的报纸。《老百姓》报因语言通俗生动,文风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不但文化水平低的人能看懂,不识字的人也能听得懂,被各界群众称为“咱们的《老百姓》”,发行到了全国13个省份。当时苏联莫斯科托商务印书馆选订的14种中国报刊中,就有《老百姓》报。《老百姓》报的成功,使李敷仁成为当时较有声望的报人,同时,也为国民党地方当局所嫉恨。19404月,《老百姓》报在第一次反共高潮中被查封。

    《老百姓》报被查封后,李敷仁极为难过,他愤慨地说:“老百姓的娃给人捏死了!”他四方奔走呼吁,经过艰苦努力,1944年春,又创办了《农村周刊》。当人们拿到第一期《农村周刊》后,都说:“《老百姓》又复活了。”但仅出了6期,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了。抗战后期,李敷仁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并受聘主编官办《民众导报》。他利用这一合法阵地,大力推进民主运动,积极发展民盟成员。随着抗战结束,他旗帜鲜明地主张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因其发表的《为陕西人民请命》一文矛头直指国民党当局,引起了反动派的极大嫉恨,194651日清晨,一批国民党特务在西安街头将正要上班的李敷仁强行绑架,拉进汽车,秘密开往咸阳塬上陈老户寨附近枪杀。所幸枪弹未击中要害,只是受伤昏了过去。特务走后,当地农民认出他是《老百姓》报主编,立即将其抬回家中,设法救治,后经党组织派人护送到了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他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会,林伯渠、徐特立、陆定一、习仲勋等出席了大会,并发出《致中国民盟电》,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暗杀罪行。

    1946年9月,李敷仁被陕甘宁边区政府任命为延安大学校长。他在延大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干部培训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他的努力下,延安大学增设了政法、教育、财经等系科。在他的关怀下,一批有理想、有知识的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骨干。19496月,延安大学迁至泾阳县永乐镇(后迁至西安),改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李敷仁先后担任副校长、校长。他常常告诫师生“永远不要丢掉延安精神,不要丢掉延安大学的好作风,不要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国后,他兼任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主任委员。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盟中央委员。还曾任陕西省中苏友好协会会长、西安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58219日在延安病逝。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李敷仁一生对民俗学有特别的爱好和研究。他从早年就开始调查、搜集、整理流传在民间的民歌、民谣、民俗。他办的各类报纸均以“俗”见长,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语言生动,饶有风趣,杂文、快板、数来宝、劝善调、民间谚语、民间故事应有尽有,倍受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人、农民、士兵及普通市民的喜爱。他的文章是“粗出于细,俗源于古,妙语警句,令人叹服。”曾编著有《关中歌谣集锦》、《抗战歌谣》、《中国民歌》、《中国谚语》、《农民语汇考》、《郢上天籁集》等著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