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塬村: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村-党史荟萃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荟萃

白塬村: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村

日期:2025-10-24  来源:  点击:40

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来自关中分区淳耀县的白塬村以亮眼的成绩脱颖而出——村主任石明德被授予“模范班子领头人”的光荣称号,白塬村更与其他四个村庄一道,被边区政府誉为“模范村”。

白塬村的“模范”二字,首先刻在黄土地里。这个由3个自然村组成的小山村,共有72户人家。1943年,村主任石明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全村男女老幼都组织起来,变工互助。”所谓“变工”,就是边区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的互助形式,像白塬村这样“全年龄段覆盖”的变工队,在陕甘宁边区还是头一遭。

全村72户的劳动力被“拆解”又“重组”:51个壮年男子组成“耕作主力团”,扛着镢头负责开荒、播种;6个上了年纪的老汉组成“后勤保障队”,专门垫圈、割草、做零活;11个娃娃成了“放牛小兵团”,边放牛边学认数字;21个妇女则组成“全能娘子军”,白天帮着锄地、运肥,晚上纺线织布,把“男耕女织”的传统活计变成了“男女协作”的新图景。就连村里的耕牛和驮运牲口也没闲着——耕牛按户搭工,驮运牲口组成运输队,专门跑盐路、运公粮。当了半辈子“二流子”的郭忠茂过去总爱蹲在墙根晒太阳,如今不仅每天跟着上工,有回发着烧硬撑着挖地,他擦着汗说:“咱不能给变工队丢脸!”

1943年秋收时,村里的打谷场堆满了金灿灿的玉米棒子——粮食总产比1942年多了200石,亩产更是比邻村高出7升到1斗!消息传开,附近村子的百姓凑在村口闲聊:“石明德能当状元,咱们为啥不能?”“他能干好,咱也能干好!”很快,白塬村成了周围十里八乡的“生产样板”,变工队的经验像蒲公英一样,随着赶庙会的人群、走亲戚的脚板子,传到了更多乡村。

白天的劳动热火朝天,夜晚的白塬村更添了几分书香气。收工后,男男女女凑在窑洞里,村里的教书先生当起了“夜校老师”,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人”“牛”“田”几个字。村头南北两端,不知何时竖起了两块木牌,上面写着“识字光荣”四个大字,每天换两个新字——下地时记熟,歇晌时互相考,收工后到夜校再巩固。村民们都说:“这变工队不仅种出了粮食,还种出了文化!”

白塬村的“模范”,不仅体现在生产方面,更体现在对生活的“精雕细琢”。1944年夏天,一场“清洁革命”在村里悄然展开。事情要从白塬乡朱乡长和中心小学教员黄逸民参加县上的“五四纪念会”说起。会上,县政府强调“卫生一定要搞好”,两人听了坐不住:白塬村虽然生产搞得好,但村里的卫生状况却让人头疼——不少人和牛同住在一孔窑里,牛屎牛尿的味儿混着灶烟,熏得人睁不开眼;厕所、牛圈长期不清理,苍蝇乱飞。

回到村里,朱乡长、黄教员和石明德一合计,先从妇女下手——她们是家务的“当家人”。妇女会上,朱乡长举着从县上带回来的“卫生宣传画”:“姐妹们,咱天天洗锅刷碗,可窑里的土炕、墙上的灰,是不是也该勤收拾?”一石激起千层浪,妇女们七嘴八舌讨论开了:“我家那口子总说‘庄稼人讲啥干净’,这回得让他改改!”“对,男人要多垫圈,女人要天天扫窑!”很快,村里出台了《白塬村卫生公约》:“碗筷锅盆案,饭后要洗净;若要不得病,不吃生和冷……”每条都简单好记,用红漆写在各家窑门上。

紧接着是更难的“人牛分家”。村民大会上,石明德刚提出“人住人窑,牛住牛圈”,王根山就皱起了眉头:“咱窑少,哪有地方给牛住?”话音未落,罗牛让站起来:“我家有三个窑,让一个给根山拴牛用!”张富举也搭话:“没窑就盖草棚,咱搭工组帮忙!”杨忠义愁眉苦脸说缺窑,舒兴旺一拍胸脯:“我和娃挤一挤,窑让给你!”一顿饭的工夫,十五户人家的牛圈问题全解决了——有的挪锅灶,有的修旧窑,有的搭草棚。

快到动工的时候,却出了个小插曲。李天银偏要等二十九这个“吉日”;还有几户人家念叨着“子丑寅卯”。黄教员翻出刚到的《群众报》,念了延安白家坪“马脚害死人”的惨案,群众就炸开了锅。王根山拍着桌子:“迷信要打倒,说动工就动工!”范信宽笑得前仰后合:“子丑寅卯?明日就好,我明日就动工,不管他那一套!”第二天,村里没有一家闲着——乡长挨家挨户送胡基、递工具,八家安好了牛槽,四家盘好了锅台,范信宽带着几户合搭草棚。到了麦收时节,全村的窑洞都刷得雪白,烟囱里飘着袅袅炊烟,再没有人和牛挤在一个窑洞里了。

1944年12月,关中大地飘起了雪花。白塬村的打谷场上,挤满了男女老少——村主任石明德和朱乡长要作为“关中群英代表团”成员去延安,参加边区第二届劳动英雄大会。

石明德站在石磨上,声音洪亮:“咱白塬村能当模范,靠的是大家一条心!我去延安,一定把咱的故事讲给毛主席听,也把边区的好经验带回来!”

1943年的“劳动英雄村”,到1944年的“生产、文化、卫生全面模范”,白塬村像一颗闪亮的红星,辉耀在陕甘宁边区的广阔天空。它用最朴实的实践证明:只要群众组织起来,黄土地就能长出粮食,能长出文化,更能长出希望。而这份希望,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写就的最动人的篇章。贺粲宁 计盼静  陕西马栏干部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