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浩:抗战血火铸忠骨 外交舞台扬国威-党史人物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符浩:抗战血火铸忠骨 外交舞台扬国威

日期:2025-08-27  来源:  点击:68

符浩(1916-2016),原名符忠孝,礼泉县西张堡村人。10岁时,入学校学习,聪颖灵慧,刻苦努力。13岁时为了维持生计,离开学校外出谋生。当过药铺学徒,做过油房雇工。1934年夏,考入县立房巷小学五年级,次年以优异成绩考进当时陕西最好的学府西安师范。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符忠孝参加西安学联组织的工作团,赴乡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同年9月,经进步组织安排,他到安吴青年训练班学习,后考上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刚进抗大,教育长罗瑞卿便来看望新生,点到“符忠孝”时,其浓重的湖南口音让人听起来像是“符号”,同学马上纠正,而罗瑞卿却幽默地说:“小题大做,一个标点,一个符号,有什么不可以。”于是,“一个标点,一个符号”的典故就在抗大传开,符忠孝豁然有悟,索性取其谐音改名叫“符浩”。符浩在抗大学习期间,还有幸在延安亲聆了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同志的教导。毛泽东曾在符浩的笔记本上题写“了解对象,尊重对象”八个大字。1938年2月,符浩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3月,符浩从延安抗大毕业,被分配到八路军115师任团政治处干事。1942年春,随部队转移到鲁中南滨海区做对敌工作。1943年10月,又奉调来到鲁北清河区(翌年改为渤海区),在军区政治部任股长、敌工科长。1944年春,符浩曾用一名被俘获的日军飞行员,成功地换回被日军捕去的我军两名重要干部——原清河行署公安局局长李震和临淄县县长李铁锋。同年7月,他又亲赴青州敌穴,凭着过人的胆略和才智,说服了伪“灭共建国军”8团司令王道,硬是将其属下的2000多名伪军拉了过来。王道部起义,是山东战区自抗战以来伪军反正规模最大的一次,产生了很大影响。由此,符浩“智多星”的美名,也在渤海区广大军民中不胫而走。

当时,群众中流行最广的是,“符号”精通孙子兵法,善用三十六计战胜日伪军,并教育转化日军俘虏,使他们掉转枪口共同抗日。为此,日军对“符号”恨得要命也怕得要死,甚至对他的名字也闻之生畏。当时那一带还有一个广为人知、以符浩之名讥讽日军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日军“三角部队”的小队长长谷川特别坏,就连同他合作的维持会中队一个刘姓队长也待之如奴,动辄训斥和辱骂。这个姓刘的队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一日,日伪军集合列队。长谷川当众对他又是一顿无故辱骂。刘灵机一动,突然指向日军一士兵,大声叫嚷:“符号!符号!”说时迟那时快,真像一道军令,全体日军立即齐刷刷就地卧倒,拉动枪栓,如临大敌。不一会儿,鬼子兵缓过神来,发现平安无事,长谷川怒火冲天责骂刘。刘却指着那个日军士兵说:“我是说他胳膊上没有佩戴三角符号。”搞得鬼子队长也无可奈何。

解放战争时期,符浩先后任军区和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国、共、美三方)派驻德州第十五小组中共上校代表,人民解放军第98师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符浩先后任驻蒙古国大使馆参赞、驻印度大使馆参赞、驻越南大使、驻日本大使、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外交部干部司司长、外交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多次参加国际重要外事活动。著有诗集《天南地北集》《风雨沧桑集——符浩文选》等。(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