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北高原的沟壑深处,在马栏河的潺潺流水中,一座特殊的学府在抗战烽火中悄然诞生。1940年的春天,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在关中分区的马家堡村竖起了第一面校旗。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用知识作枪炮,以黑板为战场,在敌人围困的困苦岁月里,为民族解放事业培养出一批批红色教育先锋。八十五载光阴流转,这所“马背上的师范”早已化作一部流动的教育史诗,在新时代焕发出永恒的精神光芒。
战火中的教育传奇
1939年,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在关中分区反复制造磨擦事件,陕北公学、鲁迅师范相继迁出旬邑,关中分区面临又一次成为“文化荒漠”的危险。为适应陕甘宁边区文教事业发展要求、解决分区师资匮乏问题,边区决定成立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二师),其办学宗旨是:“培养地方文教干部”。1940年3月15日,二师成立大会在马家堡鲁迅师范学校旧址隆重举行,由时任关中分委书记的习仲勋兼任校长,刘端棻任副校长,关中分区再次拥有了自己的新型中等师范学校。
二师在战火中成长,其办学历程是坎坷、曲折、艰苦而光荣的。在经受国民党不断制造军事磨擦、实行军事封锁的紧张革命形势下,始终坚持“敌来我走,敌走我办,边走边办”的方针,办学近10年,6次搬迁,7次建校,历经千难万险,足迹踏遍陕甘晋3省11县。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师生们用智慧破解教育难题。没有粉笔,就用木炭、白黏土做;没有笔墨纸张,就用桦树皮订本子,“特别班”采用沙盘练字、答试卷;没有课本,凭着理解和记忆及笔记来学习;当时学校流行这么几句顺口溜:“宇宙是学校,大地是课堂,借日月星三光,读大块文章”。这种“无中生有”的创造精神,在黄土沟壑间浇灌出绚烂的教育之花,为边区党政机关和文化教育第一线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从这里先后走出省军级干部3名,地师级干部93名,县团级干部174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艰苦奋斗的光辉典范
二师诞生在战火纷飞之时,在反“磨擦”斗争中成长壮大,被誉为“马背上的师范”。这所命运多舛的学校,从办学之初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办学之路,开学仅半个月后,即1940年3月底,国共两党就发生磨擦,迫使二师撤离至新正县三嘉塬的索罗村,后又多次搬迁建校,办学条件异常艰苦。
为了解决现实困难,二师每迁一地,学生都要自己动手打窑洞,建校园,解决衣、食、住、教问题。夏天,学生穿的拖鞋是自己用斧子将木头片成鞋样,在石头上磨光,两边钉上带子做成的鞋子。学校一般每学期停课两个月“上山砍柴”,每个班有砍柴组和掮柴组,每天每人掮四次来往路程60多里,每天掮多少要过秤。同时还要从山上砍些细而直的杂木,用草绳编织成排,上边铺上草,做成自制的“弹簧床”。冬天窑洞里寒气逼人,由于穿得单薄,不少同学手指冻肿生疮,但没有一个学生喊苦喊累。
1947年8月,在二师的第三次大转移中,由于师生连续行军7天7夜,行程达800多里,自带的干粮、小米慢慢吃光了,再加上敌情紧张,大部分走的是羊肠小道,山大沟深,人烟稀少,根本无法筹粮。7天的疲劳行军,大部分师生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走路东倒西歪,有的人走着走着便靠在骡子身上进入了梦乡,久而久之,牲口和人一样竟然都学会了边走边睡。紧张的学习、艰苦的生活,培养了全校师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作风;也锻炼出了团结一致、平等相处的革命精神。
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也是二师能坚持办学十年的立校之本。从建校之初,首任校长习仲勋便十分重视学校师生联系群众的问题,提出“学校要依靠群众,依靠地方党支部和乡政权,要和驻地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这是学校安全的重要保证。”
在大生产运动中,为了解决学校在生产劳动中的工具问题,习仲勋提出学校与群众变工互助,学校派学生帮助群众锄麦,群众用牛帮助犁地,经学校与群众协商,5个学生锄一天麦,换一头牛犁一天地,这样既按时锄了麦子,又完成了开荒种粮任务,使双方都很满意。这些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学校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密切了学校与当地群众的联系,尤其是教育和培养了学生尊重劳动和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情感。
二师在坚持办学的十年中,尊重群众、爱护群众、依靠群众是一条基本经验。学校每到一处都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师生经常帮助群众打柴扫院,收获庄稼,耕地锄草。在群众家住的时候,即便院子大枣成熟,也无学生摘食,有时露天宿营,也不骚扰群众。有一次转移至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到处的麻秆堆放在田间地头,有个别同学剥了一些生麻皮拧绳捆背包,被学校发现后,立即让学生给群众赔礼道歉,归还麻皮并在生活会上做检讨。正是这样执行了严格的群众纪律,才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给了二师无私的帮助,有时来不及转移,师生疏散到群众家里,给群众当儿子、当女儿、当外甥,敌人搜查时,群众也从来没有出卖他们,他们彼此之间建立了鱼水相依、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
新时代的精神坐标
时光荏苒,八十五年过去了,二师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当年学子们用桦树皮记录的知识火种,如今已燎原成现代教育的璀璨星河。从窑洞教室到智慧校园,从“马背课堂”到云端教学,二师的精神血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今天的师范院校继承“为党育才,教育报国”的革命传统,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教育,让红色基因在信息化时代绽放异彩。
站在八十五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二师留给当代教育最宝贵的遗产,是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教育自觉。这种自觉体现在艰难困苦的办学过程中,体现在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路线传承中,更体现在数千学子挺膺担当的报国实践中。
八十五年风雨兼程,二师的精神火炬照亮了中国教育的来时路,更指引着未来的星辰大海。教育创新的密码,始终深藏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之中。这座黄土高原上的精神丰碑,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教育人践行教育家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李小涛 赵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