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吾(1903-1934),又名齐儿,淳化县三里塬村人,家境贫寒,在其舅父的资助下,读完了两年私塾。1929年因渭北遭受历史罕见的年馑,随父母迁居卜家乡蒋家山村,给地主何殿英家拉长工。
冲锋在前 敢打硬仗
以模范带兵著称
1932年3月下旬,陕甘游击队在正宁县寺村塬活动期间,就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口号。后来,刘志丹、谢子长、杨森领导的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在淳化的凤凰山麓、爷台山一带开展游击活动时,每到一地,首先发动农民分豪绅、地主家粮食,召开群众大会,动员大家起来革命。刘志丹领导的红军在蒋家山村打倒了该村地主何殿英,将何家的土地、粮食分给了贫苦农民之后,又在白庙村召开群众大会,刘志丹在会上讲话,宣传动员农民投身革命。张明吾亲身经历斗争地主何殿英的过程,深受革命思想的鼓舞,认识到打倒土豪劣绅,穷人才能翻身,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并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的道路。
1933年3月,淳化游击队建立的当天晚上,组织农民前往王家咀村,分了王、吴两家大豪绅的粮食。接着打开排子、西坡、陈家堡子等村城池,打击城内土豪劣绅、恶霸地主,分粮食、钱财,拯救老百姓。陕甘游击队和红二十六军在淳化地区的几次并肩作战在红军指战员的帮助下,各村的贫农团、赤卫军、游击队组织相继建立,一大批优秀的贫苦青年农民和地方武装优秀指挥员参加了红军队伍。在陇东正宁、宁县及旬邑、淳化、耀县等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在历次战斗中,张明吾都冲锋在前、奋勇当先、敢打硬仗,以模范带兵著称。
英勇斗争 善打游击
极大调动了贫苦农民革命积极性
1933年夏,红二十六军二团南下失败后,8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耀县陈家坡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1933年10月,陕甘红军临时总指挥王泰吉、参谋长刘志丹和政委高岗率陕甘边区红军主力部队离开照金,北上甘肃合水一带,准备伺机歼敌。行军途中部队获悉合水县城内仅驻有国民党军一个连和一个保安队,共300余人,战斗力不强,于是决定长途奔袭合水县城。
在攻打合水城战斗中,在攻城总指挥、红四团第二连连长王世泰的指挥下,分了三个攻城突击小组,张明吾担任第三突击小组组长,他带领队员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握着绳子,登上城头。上城之后,沿城墙摸到葫芦把儿敌人碉堡跟前,碉堡里住着一班敌人,正在酣睡,万万没想到“飞将军”会从天而降,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当他们被战士喝令起来,顿时魂飞魄散,束手就擒,我们一枪未放,就占领了葫芦把儿。拿下葫芦把儿,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为这里是全城的制高点,占领它,可以居高临下,用火力控制全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红军占领了合水全城。这一仗,除县长康麟和少数敌人乘乱逃跑外,合水县警察局局长李彦率部起义,其余守城敌军200多人全被消灭和俘虏,红军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缴枪300余支、大量弹药和大批物资。躲进县城的十几个大地主无一漏网悉数就擒。此外,部队还打开监狱,救出被敌人关押的原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第二支队第二大队大队长杨培盛等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80多人。
奇袭合水的胜利,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物资,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和革命群众,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同时,为建立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开展庆阳、合水等地区的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1933年11月7日,根据包家寨会议精神,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甘肃省合水县莲花寺正式恢复红二十六军,首先成立了红四十二师。随着武装斗争的广泛开展,在红四十二师的帮助下,1934年初,建立了第三路陕甘边区工农游击队总指挥部,张明吾任总指挥,领导着甘肃境内的庆阳、合水、庆北、华池、宁县、正宁等县的游击队。1934年秋,大部分游击队被改编为红四十二师第一、二团,留下一些游击队在原地开展斗争。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后,总指挥张明吾(不久改为王安民)、政委张仲良带领部队和红二十六军积极配合,在淳化第十一、十二等游击支队的帮助下,在北部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先后攻克了润镇、奉岭寺、梁家庄等地,消灭国民党的地方武装,打土豪,分粮食,把地主家的粮食分给贫苦农民,极大地调动了贫苦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严酷的战争生活使他积劳成疾,1934年3月在回家疗养途中不幸遇害。1935年11月,赤水县委并将其家乡卜家乡改名为明吾乡,以纪念这位优秀的红军指战员。
抚今追思,饮水思源,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淳化县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