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魏野畴事迹展室中珍藏着一本《中国近世史》,这是1921年,23岁的魏野畴撰写完成的一部章节体教科书,共十九章,约15万字。这部书无论是从定稿时间还是出版时间来看,都是最早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之一,也是初步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整理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著作。该书主要叙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肯定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功绩,歌颂了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作用,体现了魏野畴的远见卓识。在书中,魏野畴提出了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理想,并初步论证了二者的关系。他指出:现在世界潮流的趋势是“物质文明影响到精神文明”“现在的问题,就是怎样去提倡民主主义,使它的基础稳固并达到最完满的地步……怎样使人民都享有均等教育的机会,都得着丰富而有用的知识,使精神高尚与愉快。怎样救济并调节经济上的不平等、不公平、不完全,使人民都得着充满的物质文明,无饥寒的困迫。”
关于撰写《中国近世史》的目的,魏野畴在书中导言部分说,做历史研究的人要明白时代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历史本身就是追溯时代发展趋势,理解时代问题来历,给人以解决时代问题的希望和指点。同时他说,历史研究的目的就是解释过去、明白现在和指导将来。这些时代发展趋势和问题的剖析和解决,即是他撰写这本著作所要回答的。书中处处表现出批判与求实的精神,提出了许多新鲜见解,尤为可贵的是,已显露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倾向。
《中国近世史》一书的写作有众多优点和特点,魏野畴好友王子休在该书序言中将之归纳为五点,即科学方法、正确目标、世界眼光、简明语体和革命精神。然而,这本书的出版却充满艰辛。1922年夏,正在华县私立咸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历史教员的魏野畴,接到好友杨钟健从北京的来信。信的大意说:“你回陕西时留下的《中国近世史》被蔡元培先生看到,认为写得不错,希望你加以修改,他准备帮助出版”。魏野畴于是赶赴北京,准备修订后出版,不料到北京时,蔡元培已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离开了北京,直到1928年4月,魏野畴领导皖北暴动惨遭杀害时,也没有找到出版自己的著作《中国近世史》的机会。1930年,魏野畴牺牲两年后,杨明轩、王子休等为了纪念他,在上海与多家出版机构交涉魏野畴遗著出版事宜。11月,《中国近世史》初版分别在上海申江书店、开明书店、商务印书馆等机构出版发行。毛泽东曾在一次谈话中高度评价魏野畴和他的《中国近世史》,称:“魏野畴是老同志,有学问,他还有著作,我读过,写得有水平。”此后,该书又多次再版发行。
魏野畴自接受马克思主义后,从理论宣传到革命实践,致力于宣传革命思想,努力办报办刊,发展党团组织,团结进步青年,组织农民运动,进行武装斗争,是一个革命实干家,他在西北努力撒播革命火种,传播马克思主义,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培养了一批批革命青年,为西北地区早期党团组织扎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是当之无愧的西北共产主义启蒙运动先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