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杨宗耀:党在关中谍报战线上的英杰

日期:2024-12-05  来源:  点击:395

他是党在关中谍报战线上的英杰,也是旬邑解放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他就是杨宗耀。

杨宗耀,1910年出生于旬邑县马栏镇前义阳村。年少时,他给地主家做长工,后来被骗到军阀井岳秀部队当兵,饱受苦难。1928年5月,旬邑起义使杨宗耀思想深受触动。1929年,在蒲玉阶的介绍下,杨宗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刘志丹、谢子长在旬邑一带领导红军游击队打土豪、分田地,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杨宗耀跟随他们参加了革命。1933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在国民党军队围剿下失守,革命陷入低潮,杨宗耀仍然坚持在白色恐怖下秘密发展党员。

1935年3月,杨宗耀的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的注意,被职田民团秘密逮捕。面对敌人刑讯逼供,杨宗耀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保守了党的机密,后来在党组织的秘密营救下,由群众出面作保,得以释放。

1940年到1943年,为了配合党中央的工作,中共关中分区党委组建外勤组(情报站),选派了政治立场坚定、行事机智果敢的杨宗耀到外勤组工作,负责和张占英(参加革命后曾任陕甘红军游击队第五支队队长,1938年加入中统,后经关中分委书记习仲勋争取成了共产党的内线)联络,搜集情报。在杨宗耀的领导下,张占英、杨宏超(杨宗耀侄子,是张占英发展的助手和打入中统的共产党内线)“以假换真、以公开换机密、以过去换现在”,以探亲和回家名义,往来于分区和国统区,共获取国民党绝密文件50余份,并及时上报关中分区保安科。这些绝密情报在反磨擦斗争中为党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起了重要作用,部分曾作为情报范例在延安展出。关中分区在国民党包围之中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在反封锁、反磨擦、反蚕食、反渗透的斗争中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保证了抗战时期边区人员和物资流动的畅通。

1947年3月,国民党调集三十六师、七十六师自旬邑、淳化、邠县向关中分区和陕北大举进攻。形势危急,西北野战军某部大量物资尚未转移,时任邠旬工委书记的杨宗耀迅速动员群众,将这批物资全数安全转移,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极大贡献。

1947年4月,中共关中地委撤销邠旬工委,成立了旬邑县委,任命杨宗耀为县委书记。同年6月,国民党陕西省政府委派张徙义任旬邑县县长,重新组织保甲,成立乡、镇公所和清乡队,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区乡干部,并策动共产党员和干部去乡、镇公所自首登记,一时白色恐怖又笼罩了旬邑县。面对严峻形势,杨宗耀领导旬邑县委一方面秘密组织群众进行合法斗争,向国民党省政府控告张徙义到处搜刮民财,奸淫掳掠的丑行,要求将张徙义调走;另一方面利用国民党政府同意调换县长和国民党部队开拔的有利形势,组织县大队、游击支队频频出击,打击地方保安团队,使其龟缩于城镇,不敢活动。同时,为配合西北野战军出击西府,杨宗耀领导旬邑县委号召全县青年踊跃参军,并在石门、马栏、清水塬设立粮台,为部队筹集军粮,动员全县老区人民做军鞋五万余双,组织起1000多人的担架队、几百头驮畜的运输队,有力地支援了西北野战军的大反攻,受到西北野战部队首长的高度赞扬。

在旬邑县委的领导下,旬邑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反动势力屡遭打击,国民党反动派对县委书记杨宗耀恨之入骨,高额悬赏捉拿,但由于革命群众的保护和他的机智,敌人阴谋始终未能得逞。为了革命,他的家庭屡遭磨难,弟弟杨宗兴惨遭敌人严刑拷打,整个房院也被炸为废墟。

1973年4月杨宗耀病逝,享年63岁,陕西省委在他的悼词中说:“对革命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刚直不阿、顾全大局,遵守党的纪律、作风正派、平易近人。他团结同志、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