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人物

张思德在咸阳

日期:2024-04-24  来源:  点击:3209

 

张思德


1936年底至1940年初:张思德曾在咸阳地区休养、革命和战斗,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咸阳的足迹印证了他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品质。

光荣入党在安吴

193610月,张思德作为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营一连六班的一名战士随部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因为长征路上多次负伤,身体极度虚弱,1936年底,组织上决定安排他到泾阳县安吴堡的红军荣誉军人第五残废医院学习、养伤。

红军荣誉军人第五残废医院既是医院也是学校,专门收纳各部队的伤病人员,学习、休养、治伤是主要任务。与其他红军战士一样,张思德利用闲暇,借阅了一本边区《识字手册》,一边学习毛泽东的文章,一边查认不得的字。他还参加了党支部组织的学习班,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和党的理论知识,使他深刻认识到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导作用。因此,张思德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

193710月的一个清晨,张思德紧紧握着右手,庄严在党旗下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春,为了保卫荣誉军人残废医院和留守处的安全,防止国民党及其他反动分子的暗中捣乱,医院成立了警卫连,张思德被任命为警卫连一排三班班长,正式成为一名警卫战士,负责云阳镇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中共陕西省委、红军荣誉军人残废医院的安全警卫工作。

历尽艰险送物资

泾阳是抗战物资由西安运往延安的中转站,警卫连经常要担负武装押运的任务。1938731日傍晚,张思德所在的三班突然接到上级紧急命令,让他们全副武装,到西安押运一批重要物资到延安,接到任务后,张思德不敢有任何耽搁,与战友分乘大卡车向延安出发。当一辆车刚刚爬到中部县半山腰时,一场倾盆大雨直泻而下,不一会儿,陡窄的山路上就泥石滚滚,车子没法动弹。那些雇来的国民党司机,把车子乱七八糟地停在山坡,披上雨衣,不管不顾地找避雨的地方休息,留下的是前后距离半里多路的车队。没有办法,张思德冒着雨来回奔跑,叮嘱战士们拉好毡布,与每辆车的战士一起仔细查看物资的安全,组织大家加固车辆,往车轮下垫石头:系牢车篷布,而自己身上却早已被雨水淋得湿透。

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张思德和战友们一块研究警戒方案,设置了流动哨和潜伏哨,还特意安排了一个机动组。这一夜,他顶风冒雨,在泥泞的盘山路上不停地挨个车辆、挨个哨位地巡回检查,怕战士们疲劳打瞌睡,还不时地叫着战士的名字,山道泥泞,他不知摔了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继续走。到天亮出发时,他已变成了一个泥人,战友们都快认不出他来了,那些国民党司机见他这个样子,一个个都羞愧地低下了头。当车走出山区时,张思德紧绷的神经才松弛下来,在他的组织下,所有抗战物资按时无损送达延安。

诚信借驴美名传

1938年底,国民党顽固派对我驻云阳的八路军留守处进行挑衅活动,为了顾全抗战大局,保护我伤病员的安全,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荣誉军人教导总院(19386月,红军荣誉军人第五残废医院改为八路军荣誉军人教导院,由分院升为总院)撤入关中分区境内的旬邑县。

在行军途中,有些伤病员需要担架抬或骑毛驴,而毛驴是当地老百姓的主要脚力,一个家庭的大宗财产,一般人家不愿出借。毛驴若是借出,主人就要跟着走,到了目的地,再把毛驴赶回家。加之国民党的长期反共宣传,老百姓听到八路军要来,怕被抓了壮丁,人和毛驴一去不复返,所以借毛驴是相当费力的事情,从领导到战士,都觉得难办。

为保证借到一定数量的毛驴,连队决定实行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承包制”,把借驴的任务分解到班组,每个班都有借几头毛驴的指标,且要求不能违反群众纪律。各班承包借驴数量以后,有的班有时完不成任务,可张思德每次都能借回一头毛驴来。有一回,队伍正准备出发,可去借毛驴的张思德还没有回来。大家都猜测,张思德这次可能要空手而归了,连长决定派人去找他。正在这时,望见张思德远远地牵着一头驴从山梁上走了过来,在他的身后,还跟着一个干瘦的老头。原来这位刘大爷听说八路军路过他们村子,就牵着自家的毛驴躲到树林里去了。张思德给他讲共产党的政策和纪律,抗日救亡的道理,慢慢打消他的顾虑,说服他赶着毛驴过来。张思德看到刘大爷没有穿鞋,把鞋让给了他穿,自己光着脚走路。在路上,大家知道老人是孤身一人后,有的战士跟张思德建议,刘大爷没有拖累,可以再让他送一程,省得再找别人借驴。张思德却说:“我们不能这么办,已经说好送一程,我们不能失信于民啊!”到了一个可以宿营的村庄,张思德和连长谢过了这位刘大爷,让他牵着毛驴回家了。

自此,八路军诚信借驴的事情在十里八乡传开了,群众再也不怕共产党和八路军了,而是满怀热情欢迎这支人民的队伍。

自力更生打草鞋

在向旬邑方向迁移的过程中,随着山路越来越崎岖,加上路边长满了蒺藜,有的同志鞋底磨穿了,脚上扎了刺,磨了血泡,每走一步,都钻心疼。这时候战士们别无他求,只希望能有一双结实耐穿的布鞋。

针对这一情况,张思德提出打草鞋,但找不到稻草。一天行军途中,张思德在路边发现了一片马兰草,立即将马兰草可以打草鞋的好消息告诉了大家,大家都忘记了疲劳,围着马兰草像看珍宝一样,有的同志想伸手拔马兰草,试试结实不结实,张思德急忙止住大家,取出刺刀小心翼翼地把马兰草割下来,捆成一捆,背在身后,让太阳晒蔫来打草鞋。

晚上到达营地后,张思德顾不上吃饭,就打起草鞋来。张思德小时候就学习过打草鞋,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为了解决鞋子问题,保障行军打仗,同时减轻群众负担,打草鞋是一项重要的革命工作,因此张思德的打草鞋技术又快又好。

打草鞋是个细心活儿,需要用心。一条草绳,一上一下、一系-搓、一挽一编、一压一敲,倾注着张思德对革命的热爱,对战友的关怀和对党的忠诚。那天晚上,张思德一口气打出三双结实耐穿的草鞋,已是鸡叫头遍了。第二天早晨,他把这三双草鞋送给鞋子最烂的三位同志穿。这三位同志穿上试了试,觉得比破布鞋舒服多了,都很高兴。

从此,大家在行军时只要发现马兰草,就割下来,像宝贝似的背在身上。一到宿营地,张思德就教大家怎样打草鞋。其他班的同志听说张思德会打草鞋,也跑来请教。张思德手把手教大家搓麻线打草鞋,这样战士们穿鞋的问题就解决了。

抢烧木炭称模范

19391月,八路军荣誉军人教导总院辗转进入关中分区新正县湫坡头区坪坊、看花宫村(今属旬邑县湫坡头镇)一带,根据上级指示改为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简称“荣校”)

时值隆冬,为了解决留守处和荣校取暖问题,上级决定让张思德所在班负责烧木炭,于是他又带领全班战士进了山。张思德所在班挖的一个窑,一次要装三万多斤木材,出炭五千多斤,一周烧一窑。木材的砍伐,装窑出窑,全靠他们12个人,劳动量很大。刚进山备料时,张思德一天要砍十几捆木料,一捆有二百来斤,是班里头名。他的脸上、手上都被荆棘划下了一道道的血痕。

张思德懂得烧炭技术,起火后,他就和一位战士负责烧窑。烧木炭是个既费力气又费工夫的技术活,起火后窑前三天三夜不能离人。火要均匀,压火要恰到好处,压迟了木料会烧成灰,前功尽弃;压早了又会烧成“生头”,劳而无功。每次起火后,张思德和那个战士吃睡都在窑前,累了打一会儿盹,再接着干。等到窑烧好,张思德的眼睛都熬红了,但他却不肯休息,把火门一封就和大家一起上山伐木备料。

为了抢时间多烧几窑,张思德等人常常是等火一灭就马上出窑,这样窑内的温度高达三四十度,有的木炭上还有火星,不小心就会被烧伤。每次出窑,张思德都站在炭窑的最里边,穿着衬衣向外传递木炭。等到一窑炭出完了,他就变成了一个“黑人”。有一次,张思德在出窑时手被烧起了几个大水泡,痛得他直咧嘴。同志们劝他回去休息,他回去后挑破了水泡,用布一包扎,又出现在窑前。那年冬天,他们班一共烧了三个月木炭,解决了留守处和荣校的取暖问题。由于烧炭技术出色,任务结束后,张思德被党组织评为劳动模范,留守处奖给他一条毛巾和一个笔记本。

19402月,张思德随荣校从旬邑迁往甘泉县下寺湾,1942年底被调往中央警备团,开始了他在陕北的“警卫员”工作。194495日,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石峡峪执行烧炭任务时,因炭窑崩塌,为抢救战友光荣牺牲,年仅29岁。毛泽东出席他的追悼会,并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从此,“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遍了延安,传遍了陕甘宁边区,传遍了全国各解放区。

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而发表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许多人都读过,不少人耳熟能详。“为人民服务”也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