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益是关中分区新正县长舌头区雷庄乡(今旬邑县马栏镇雷庄村)人,上世纪40年代,他带领仅有20多户农户的雷庄乡在边区首办义仓。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雷庄乡一带打土豪、分田地。张清益除祖上遗留的七亩地外,又分得了30亩土地,因此他打心底里感谢党的恩情,积极参加并努力完成党分配给自己的各项工作。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35年雷庄乡成立乡苏维埃政府时,张清益被选为乡主席,同年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期间,积极动员群众,组织开荒队,带领大家开荒种地,发展生产。
1940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经济封锁,加之天灾和大量难民流入,关中分区经济出现困难,粮食严重不足。陕甘宁边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到1941年,随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展,粮食增收,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张清益萌发了一个想法:“如果发动大家投工开出一块公共的荒地,公地产的粮食归大家所有,统一储存使用,逐年积累起来既可防灾备荒,又能支援抗战,这该多好。”他把自己的想法提出后,立刻得到全村群众的一致拥护,大家还纷纷对此提出意见建议。1942年初春,全县开会安排大生产运动计划时,张清益把他的想法和群众讨论的办法向县委作了汇报。
回乡后,张清益在群众大会上动员群众开义田、办义仓,提出第一年先在本乡开义仓田20亩,所有15岁以上、50岁以下的劳动力,每人给义田出工25 天。到了1942年3月底,实际完成义田32亩,当年净收义仓粮1600斤。翌年春,用这些义仓粮解决了部分缺粮农户的春荒问题,保障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雷庄乡创办义仓的经验在新正县传开后,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张清益决心扩大试办范围,利用集日公开讲演,号召各乡群众开义田、办义仓。在他的组织领导下,1943年,雷庄乡建义仓5处,开义田65亩,共收得义仓粮5000多斤。不久,长舌头区也建立起了23处义仓,开荒田400多亩。
张清益的创举赢得了党和边区政府的称赞,先后被关中分区、陕甘宁边区评为“劳动英雄”“边区特等劳动英雄”,《解放日报》还以“张清益创办义仓”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1945年6月边区政府发出了《关于普遍建立义仓的命令》,于是,由张清益在新正县首创的义仓在边区 23个县得以普遍建立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清益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学习强国”咸阳学习平台编辑部
电话:029-33193145 13399206799
张清益
《解放日报》报道《新正模范党员张清益倡建义仓救济贫民》
劳动英雄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