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祉
百米浮雕墙
陕西省水利博物馆主展厅
李仪祉(1882-1938),中国近现代水利先驱、著名的水利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和“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
李仪祉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先后两次留学德国,攻习水利。归国后,兴教办学,传播西方水利科学技术,培养水利人才。1931年,李仪祉创建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现中国水利学会前身),主持创办了《水利》,开展水利学术交流,传播水利科技。他重视科学研究,1932年利用河道模型试验技术在德国进行黄河河道治理模型试验,这是我国治黄历史上第一次进行河道模型试验。1933年筹备成立河工实验室,1935年在天津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水工实验所,开展官厅水库坝下消力实验,后因抗战毁于战火,1947年重建天津水工实验所,后与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合并,成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李仪祉先生不仅重视学术研究,而且重视实践考察,他实地考察江河水患,足迹遍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先后撰写了《黄河之根本治法商榷》《导淮规划概要》《对于治理扬子江之意见》《整理洞庭湖意见》等著述,尤其是他关于治理黄河的论文达40余篇,形成了我国近代治黄史上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他提出“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水电兼顾”的观点,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河思想,把我国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28至1936年,李仪祉先后担任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等职,多次组织黄河防洪抢险,建闸导淮,整治运河,治理扬子江,较好地解决了当时的江河水患问题,为黄河、淮河、长江等五大水系的防洪保安、水利建设、内河航运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担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期间,李仪祉对陕西省自公元前1136年到公元1912年发生的灾害作了详尽调查,发现陕西每隔十年必遇一次严重旱灾。为根治灾荒,从兴建泾惠渠开始,全面兴建关中地区人工灌溉工程。自1927年起,在京、津、沪、宁等地奔走呼号,筹集修渠经费。三进北平,两下南京,四处奔波,争取各方同情支持。杨虎城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首先拨款支持,于右任积极协助筹款,美国檀香山华侨和华洋义赈会也都踊跃捐款。泾惠渠工程终于在1930年动工兴建。时值大灾过后,瘟疫流行关中,建材奇缺,工程困难。他倡导就地取材,拆庙宇,收碑石。但这一建议遭到不少乡绅反对,煽动群众阻拦拆庙修渠,又向陕西省当局告状,阻挠工程进展。李仪祉用纸浆泥制成引泾工程模型,让人抬到县府大堂,供乡绅和群众观看。反对者无言以对,周围群众亦心悦诚服。泾惠渠的建成,是我国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成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开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先河。随后,他相继规划兴建了“关中八惠”其他七渠(洛、渭、梅、黑、涝、沣、泔),以及陕南的汉惠渠、褒惠渠、湑惠渠,陕北的织女渠、定惠渠,成为我国当时现代化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楷模。李仪祉先生功盖三秦,惠泽桑梓,为陕西现代水利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1938年,李仪祉积劳成疾,病危不治,弥留之际仍挂念渭惠渠大坝抢修。3月8日逝世,终年57岁。国民政府发布命令“着行政院转饬陕西省政府举行公葬,考试院转饬铨叙部从优议恤,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以彰邃学,而资矜式”。根据李仪祉的遗愿,遗体安葬在泾阳县王桥镇大章桥村西南泾惠渠上游总干渠畔。送葬之日,泾阳、三原和高陵等群众赶来参加葬礼的5000余人。李仪祉平生著述甚丰,学术论著计270余篇(部)。为纪念他的功绩,故乡蒲城县设立了仪祉纪念小学校,后半生主要工作地泾阳县设立了仪祉农业学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2005年,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合并升格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