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 创造历史伟业
陕西马栏干部学院 宁一凡 贺粲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及行动准则,凸显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努力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中国共产党完整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人民观以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来表征人民立场的鲜明性,以自我革命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表达人民性的价值取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现出了新的生命活力,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凝练与提升。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促复兴都是为人民谋利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真正成为国家政治的主角,开辟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民主时代。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人民幸福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践行人民至上价值理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时代在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未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始终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发展的重要力量。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革新。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根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本思想经历数千年的发展成为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源头活水。中国的“民本思想”起源于殷周时期,春秋战国伴随着诸子百家逐渐形成并成熟,在封建社会不断发展完善。从《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民贵君轻”,再到李世民“国以民为本”等等,都体现了重民富民的治国理念,都在强调人民群众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贯通结合,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坚持人民至上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竭生命力,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