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传承马栏精神 > 红色马栏故事

陕甘边红军:“连环计”奇袭张洪镇

日期:2023-11-20  来源:  点击:2336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来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陕甘边红军的军事战斗中,《三十六计》经常被生动运用,并取得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效果,发生在 1933年秋奇袭旬邑县张洪镇的战斗,就是一次精彩的展现。

1933年8月14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陈家坡召开了党、政、军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王泰吉任总指挥统一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六军第四团、西北抗日民众义勇军及耀县游击队。9月21日拂晓,王泰吉挥师邠县世店镇(今彬州市新民镇),在途经旬邑县底庙镇时意外发现张洪镇民团正赶往旬邑县北塬搜查,遂令部队就地埋伏,由骑兵迂回两侧包围,便衣队绕到敌后截击。张洪民团陷入伏击圈后,红军速战速决,缴枪52支,子弹万余发及粮、盐等物品,除一人逃跑外,其余敌军全部被俘。

这时,潜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党员宋飞向王泰吉、杨森等领导汇报了旬邑县城的敌情,报称张洪镇守军仅剩民团第二大队80 余人。宋飞是当年4月在旬邑党组织的安排部署下,打扮成叫花子混入朱鸿璋部民团的。进入民团后,宋飞给敌班长洗脚倒尿、端水送饭,把妻儿安顿在附近白区要饭,逐渐打消了敌人对他的怀疑和顾虑,并想方设法取得朱鸿璋的信任,从而升为传令班班长,可在城内外自由出入。

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得到宋飞的情报后,决定把攻打旬邑县政府所在地张洪镇作为下一个军事行动目标,为迅速攻破城池,还制定了“诱敌出城”“化装潜入”的连环战术。当日中午,王泰吉率领陕甘边红军部队主力在邠县底庙(今属旬邑县)一带设伏后,派出旬邑游击队前去诱敌。旬邑游击队到达张洪镇立刻发起“猛攻”,在遭到守敌反击后佯装不敌迅速后退。守敌见状,立即派大部队出城紧追。旬邑游击队且战且退,将敌人诱入伏击圈,敌人很快被全部歼灭。随后,30余名红军战士换上敌保安团的衣服,乔装成团丁,在宋飞的带领下直抵张洪镇城门口,趁宋飞与守城团丁搭话之际,迅速缴了团丁的枪。主力部队随即跟进攻入县城,直扑民团总部。团丁听到响动,胡乱放枪,乱作一团。宋飞趁机大喊“红军进城了,不要怕,快缴枪!”团丁见大势已去,纷纷缴枪投降。接着红军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直扑朱鸿璋住处,枪决了朱鸿璋及夫人。另一路直奔国民党旬邑县政府,处死了县长谢骞等 12人,继而破狱救民、连夜开仓分粮、张贴安民告示。

9月22日,王泰吉率部主动撤离张洪镇,胜利返回照金。张洪镇一战,陕甘边红军利用“连环计”战术全歼守敌,共俘敌 150余人,击毙14人,缴获枪120余支,物资20驮,极大地充实了队伍,为随后的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