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事件

荣誉军人学校在旬邑

日期:2023-07-11  来源:  点击:8322

1938 10 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共中央决定将驻国统区泾阳县安吴堡荣誉军人教导总院撤入关中分区。1938 12月,荣誉军人教导院政委王群在向中央汇报残疾军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时,提出将荣誉军人教导院改建为荣誉军人学校。毛泽东回复说:“荣誉军人学校比教导院好,这样没有消极的方面,要按学校办,从积极方面办,变无用为有用。”

19391月,教导院辗转进入关中分区新正县湫坡头(今旬邑县湫坡头)一带,并根据上级指示改称为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简称“荣校”)。王群任校长兼政委,下设秘书、校务、政治、教务4个处和1个警卫连。

荣校迁来旬邑后,日军对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愈加疯狂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学校的办学环境愈发恶劣,师生们的吃穿住行都成了问题。但荣校战士们身残志坚,以高昂的革命精神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大生产运动中,荣校战士们不甘落后,自觉行动起来,参加开荒生产,积极改善生活条件。他们先是从种菜、喂猪、养鸡、养鸭、养羊开始参与生产,后来在干部带领下又开荒种植了玉米、高粱、小米等农作物。大家还自已动手办工厂纺纱、织布、缝衣服、做袜子、造药品,进行自我服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不仅改善了生活条件、减轻了人民负担,还支援了前线作战。毛泽东获知这些情况后十分高兴,称赞说:“你们搞得不错!”

除搞生产以外,荣校还始终坚持教学上课。学习工具不够,教师就用红胶泥晒制成粉笔来上课,学生们就用木棒削成铅笔在地上练习写字。因为学生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除少数人能够看书、读报外,多数人文化程度很低,仅能写简单的日记和字条甚至就是文盲。所以荣校将学员按文化水平分为五个队因材施教,每队配一位政治教员、一位文化教员,每周上四次政治课、五次文化课。靠着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学员自身的刻苦努力,特别是有“正确的政治认识和革命意志作保证”,学员们的文化水平有了“惊人的进步”。

为丰富学员们的业余生活,也为了更好地学习革命理论,荣校在每个学员队组建了俱乐部,并在校部组织了总俱乐部,后来发展成文工团。文工团曾排演过《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新秧歌,还组织排演过一些大型古装剧目,经常为学员们演出。学员们以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顽强地工作和生活着,充满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很多学员恢复了健康,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重新奔赴抗日前线或参与到了根据地经济文化建设中来,继续用热血书写抗击日寇的英雄故事。

19402月,荣誉军人学校奉命迁往甘泉县下寺湾。荣校在旬邑14个月间,学生们身残志坚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给各界群众树立了光荣榜样。

学习强国”咸阳学习平台编辑部

电话:029-33193145

133992067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