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公学旧址位于旬邑县湫坡头镇看花宫村,现存窑洞140多孔、房屋70间,包括李维汉、成仿吾旧居以及当年的校部、图书馆、供给科、维修科、豆腐房、学员教室和宿舍。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为了快速培养抗战人才,党中央决定创办陕北公学。11月1日,陕北公学在延安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毛泽东在开学典礼上作了重要讲话,并亲自为陕公制定了校训:忠诚、团结、紧张、活泼。
陕公创办后,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办学成绩,随着来延安进陕公学习的青年与日俱增,边区各部门、各个抗日根据地、各部队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需要增添更多的干部以壮大抗战力量,陕北公学需扩大招生。同时,由于延安人口激增,粮食及各种物资日趋供应紧张,加之国民党加紧反共磨擦,导致青年在去延安的途中艰难重重。由此党中央决定择地创办陕公分校。
经过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深思熟虑,决定在边区南大门的关中分区所属看花宫村创办陕公分校,决定留成仿吾在延安主持总校工作,派李维汉任陕公分校校长率一部分骨干分两批赴旬邑看花宫村创立分校。1938年5月30日,陕公在关中分区建立分校人员开始起程,于7月初安全抵达看花宫村,建立起分校领导班子,着手创办陕公分校。校部设在看花宫一座何姓家的老宅院,校舍、教学用的桌椅、板凳及生活用品都是借用老百姓的。7月7日,经过三个月的筹备,在抗战一周年纪念日之际,陕公分校在看花宫举行开学典礼,分校校长李维汉,党委书记申力生,教务部长邵式平,政治部主任周纯金,校务部长袁福清等参加了开学典礼。
有了总校的办学经验,分校各方面的工作进展很快。按照总校编队,从第28队开始编到54队。分校在组织上新建了区队一级机构,每四至五个队组成一个区队,相当于部队的营。区队有区队长、军事副区队长、协助员(相当于总支书记)。陕公分校设四个区队,分别驻坪坊、门家、看花宫、照庄,三区队是女生区队。学校的教学方针、教学制度、教学组织、课程设置等均沿袭总校。
陕北公学分校成立后,学生增速极快,教员总显不够。1938年8月,陕北公学开设工农训练班,中共关中分委派50余名干部来此学习;10月,学生由开学时100余名骤增至1700多人。于是,总校何干之、李凡夫、李培之等教员调入分校任教,分校部分区队长兼任教员,分校成立高级队和中国问题、政治经济、哲学等研究室,选拔优秀学员培养师资,充实教师队伍。高级队学制一年,普通队学制四个月,教学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内容以政治文化为主,军事次之。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成立干部教育部,任命洛甫任部长、李维汉任副部长,抽调陕公分校两部教员和学生赴晋察冀、晋东南建立抗大第一、第二分校。1939年1月,陕公总校从延安迁入看花宫与分校余部合并。主要任务是办大学部培养行政、民运及文化方面的高级干部,兼办研究部培养专业学者。
创办初期,陕北公学的教学条件较为艰苦,为克服国民党顽固派封锁蚕食,陕北公学分校学员晚上站岗放哨,白天上课,学习之外开荒生产,保证生活的需要。在何家山开荒2100多亩建起陕公新村,种了土豆、谷子、糜子、麻子、蔬菜。分校合作社自制肥皂草鞋。学员们经常帮助老百姓送粪、整地、担水,打扫环境卫生。
1939年5月,由于日寇战火迫近,国民党封锁和磨擦加紧,党中央决定陕北公学迁回延安,与延安鲁迅艺术学校、延安工人学校,安吴青训班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陕北公学在旬邑办学一年时间里,先后培训学员2期,办27个队,毕业学员两期3000多名,分赴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民族解放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毛泽东曾说:“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对陕北公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中共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B)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