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栏革命旧址位于旬邑县东部的马栏镇,距县城53公里,现存有习仲勋、汪锋、赵伯平等领导人的旧居及党政军机关当年办公的375孔窑洞、马栏军民修建的七孔石桥和军民大生产展览室、中共陕西省委和关中地委大院党史大院旧址、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旧址和稍峪沟烈士陵园、马家堡关中特区、陕北公学旧址、红二十六军军部旧址等。2005年,马栏革命旧址被列为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马栏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就在马栏活动,开展反清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诞生了中共在西北的第一支正规主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一道,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抗战的出发点。
1941年底,关中分区机关迁到马栏镇马栏村,先是住在群众家中,后相继开挖了300多孔窑洞。1942年12月,中共西北中央局决定将中共陕西省委与中共关中分委合并为中共关中地方委员会,统一领导关中分区和陕西国统区党的工作。1942年,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开展大规模的生产劳动。在大生产运动中,习仲勋、霍维德等分区领导示范带头,上山开荒,对群众鼓舞很大。到1944年,分区军民共计开荒36.28万亩,在马栏相继建成了红军医院、被服厂、修鞋厂、仓库,兴建了大礼堂、小会议室、工字房和七孔石桥,边区城乡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马栏是陕甘宁边区输送革命青年北上延安、传递情报、对外贸易、物资交流和购运战略物资的必经之路和红色通道。抗日战争时期,马栏中共关中地委在陕西各地建立起了连接全省各地,甚至省外的地下红色交通线,先后在国统区澄城、渭南、三原、同官等县建立地下中共联络点(情报站)100余处。从1940年到1944年,通过马栏到达边区的进步青年、革命群众达到1372人;1944年到1946年,这条秘密的地下交通线,安全护送高层领导、知名民主人士300多人由国统区平安奔赴延安。1946年8月,中原突围后,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中原解放区领导人在关中分区地下交通线护送下到达马栏。
马栏是保卫边区和党中央的坚强堡垒,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不断磨擦,关中分区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实行有限度的自卫反击,组织边区军民针锋相对地开展反磨擦战斗,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妄图蚕食关中、摧毁抗日民主政权的阴谋。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习仲勋以马栏为指挥中心取得了爷台山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从马栏出击西府,解放关中大部,收复延安,为最终解放西北奠定了基础。
在马栏这块红色土地上,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汪锋、王世泰、张邦英等老一辈革命家浴血战斗的光辉足迹。尤其习仲勋同志在这一地区工作时间最长、政绩最为突出。6年间,习仲勋团结带领关中分区军民,通过实践探索和创新运用,将其主政陕甘苏区的思想发展得更加丰富、有效和成熟,将关中分区建成了民主中国建政的模范区,为他日后主政更大区域、更高层次筑牢了思想实践根基,并创造了新的机遇,毛泽东曾赞其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1949年4月,中共关中地委改为中共三原地委,机关迁驻三原县城,马栏至此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咸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B)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