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设为首页|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党史研究 > 党史荟萃

重温高等教育“延安模式”

日期:2017-02-22  来源:重温高等教育“延安模式”  点击:8681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高等教育的鼎盛与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创立了大量培训性质的干部高等院校,还创建了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等具有现代大学性质的高校。一些学者提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主流是借鉴多于创新,而以延安模式为代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集中体现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创新的一面。延安模式对于今天我们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设一流大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高等教育是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旗帜鲜明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发展与创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前提。

延安时期国民政府也曾提出三民主义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而腐败令这些法规沦为一纸空文。与之相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却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立为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不仅明确了高校必须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在师生员工中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实际,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建立了既不同于苏联模式,又不同于西方模式,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崭新模式。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摆脱国外模式的创新,改变了中国现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校长负责制与党要管党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高校实行上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为学校最高行政首长,管理学校行政事务,在校长之下设立校务委员会,聘请若干有专长的党和政府领导人、著名学者担任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委会是学校最高行政决策机构,其下有两个重要组织,一是行政会议,“负责处理日常行政事务”;二是教育会议,“研究学术与教学工作,按性质全体举行或分别举行”。另外,还建立了全体教职工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三次全体会议,实施对学校的民主管理。

抗战时期,高校党组织一般设立党团或党组;解放战争时期,一般设党委或党总支;在基层均设有党支部。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明确规定:“支部对学校行政的建议,可经党的路线提出,但不能出于干涉。”1948年2月,中共延安大学总支委员会通过的《关于健全党的组织及今后工作方向的决议》,第一条就规定“支部的基本任务是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每个学生党员首先应是保证完成自己的学业,并且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以自己品学兼优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

党要管党,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群众完成学校教育计划,是延安时期高校党的工作的显著特征。

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转变学员的思想作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将德育放在核心位置。中共中央在《关于整理抗日军政大学问题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延安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也提出,延大的教育目的“不但在专门技术和知识的获得,且更应注意养成学员的伟大品格”,“延大不应当只是学科学的学校,而应当是学做人的学校”。

延安大学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得到毛泽东的高度关注。1944年5月,在参加延大开学典礼后不久,他专门将校长周扬请到办公室,研究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毛泽东明确提出,延大要开一门全校都听的大课,这门大课应该包括自然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和现实的理论与思想问题。此后,这三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校长周杨、副校长张如心和青年教师于光远主讲。抗战胜利后,著名教育家江隆基出任延大副校长,他提议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学校专门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室,江隆基亲自走上讲台,主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延大实施德育为先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改造的主渠道,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雏形。

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延安时期高等教育贯彻这一原则的主要途径,就是鲜明树立起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要求:“必须强调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应用这种理论去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书本上各项原则的死记与背诵。”毛泽东在延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也眀确要求,“要为实际服务,不搞教条主义,不脱离实际”。他明确指出,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实际服务,也就是学以致用。朱德在延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将学与用联系起来,自己动手,参与生产工作,在生产中学习;学工科的与工厂结合,学农科的与农场结合。

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

延安时期高校的基本办学体制是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这一办学体制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方针与理念的具体化。它源于徐特立教育、科研和经济“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是徐特立在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办学实践中,形成并提出的具有开创性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是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思想源头之一。

延安时期的高等教育还具有“少而精”,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以研究室为平台、研究员带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灵活多样的招生方式与学制;多样化的学生考核制度与方式;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鲜明特色。

延安时期的高校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构成的重要源头之一,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范式,为新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思想理念、政策方针、体制机制和干部基础,深刻影响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因此我们认为,梳理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绕不过延安时期;深化与推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样也绕不过延安时期。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延安时期高等干部学校‘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教育体制研究——基于延安大学的实践”(13N16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友情链接